7/08/2017

2017 年新加坡純美食之旅

左上角起:328 加東喇沙、發起人肉骨茶、沙嗲、結霜橋喇沙、黑胡椒蟹、天天海南雞飯、咖喱魚頭、自助晚餐

1. 喇沙篇 

328 加東喇沙 (紐頓 Newton 地鐵站 United Square 分店) ── 不想大老遠跑到東海岸的本店,聽說分號也不錯,儘管只是在商場門外不起眼的小食攤。早上九時營業,但湯頭到 9:45 才熬煮好,一個當地華人耐心地坐著等,讓我期許大增。紅色的湯頭果然濃郁鮮香,配料跟麵條相比之下不見特別,但沾著湯吃便昇華,等待是值得的。 

結霜橋喇沙 (Sungei Road Laksa,「Sungei」的發音原來是「Su-Nai」) ── 喜歡他們家只賣一款,新幣 3 元一小碗,簡單明快。奶白色的湯頭偏重椰奶味,不如 328 加東的香濃,亮點是那幾顆螄蚶,我這輩子從沒吃過這麼鮮美的貝類。湯是以炭火熬煮的,吾輩粵人孤漏寡聞,只知道炭火烤煲仔飯或燒味特別香脆,不大嚐得出有何奧妙之處,看官們要是知道,請賜教。 


read more...

6/20/2017

花蓮有雨,在山海之間,坐聽太平洋


六月初暴雨橫掃台灣前夕,與友人到花蓮一遊,天公並沒有造美,直到乘搭早機回港那天才完全放晴。 

花蓮的山海景觀
對花蓮的想像,大抵離不開美景跟慢活兩項,此行都滿足了,也有一些思考。抵步當晚,按民宿主人的推薦,到道地的欣欣麵館用餐。說是麵館,更像是海鮮食店或室內大排檔。或許是周末晚上尖峰時間又在下雨的關係,麵館場面有點混亂,等座位和等外帶的客人都擠在狹小的玄關,掌櫃的女士獨木難支,我們好不容易才跟她拿到號碼牌,眼睜睜地看著一桌十人家族聚餐的客人把櫃子裡的海鮮都點清光。苦候良久終於可以入座,海蝦跟曼波魚嘴邊肉都已缺貨,點了曼波魚皮、沙拉醬烤帶子等等。點菜又是一輪混戰,單子交給了阿姨,她卻一直在忙,交不到廚房去。等了好久,菜終於來了,混夾著別桌點的菜,而我們點的一些菜卻沒有來。結帳的時候,逐一跟掌櫃核對,她只是輕描淡寫地說著:「這個菜沒來,好。那個菜也沒來。」然後在單子上劃掉。這樣的經歷,將我品嘗美食的心思都澆熄。飲食業的操作固然繁瑣,我們抱著慢的心態而來,不苛求所謂的「快、靚、正」,也都習慣了被香港的業者近乎吆喝的對待,卻又慣於一定的效率和服務。一頓飯下來,我不禁想,喔,花蓮原來
是這樣的。慢會否等同於某種漫不經心呢? 

翌日,我們參加民宿安排的花東縱谷拼車一日遊,車子從民宿把我們接到旅行社,旅客在那裡付款,然後按指示乘坐不同的車輛出發。我們分配到的黃色計程車往南走了大約五分鐘,司機接到通知,得折返北邊的七星潭接一位漏掉的旅客。被落下的大陸男生怪可憐的,在民宿呆等了很久。坐了好一會車,司機大姐說,雲山水到了,可以下車走一圈,二十分鐘後上車。這些景點風光都不見特別美,本地旅客卻非常多,看來端午節連休,台灣人也熱中於四處走動。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是滿有趣的,沿著廢棄鐵道軌散步,環境跟展館都不錯。午飯在有名的滿妹豬腳,我們幾個拼車的旅客自行找位子坐下點菜。豬腳的確美味,可是跟前一晚上的經驗相似,因為餐館的亂哄哄還有室內的悶熱,我的美食欣賞裝置失效了。 

下午下起大雨,經過北回歸線標誌公園大家都不下車,直奔瑞穗牧場。鴕鳥是看到了(只有一隻),牛兒們在棚裡避雨,氣味很不討好。最後一站是花蓮觀光糖廠,看到一些日式老房子和大量出遊的台灣人。晚上到東大門夜市,旅客很多,但地方很寬不至於擠逼,只是大雨下大家都狼狽不堪。

接著到太魯閣國家公園。我十分期待,因為小時候,在家裡的冰箱裡放雞蛋的一格,發現老爸年輕時到台灣環島旅行的照片幻燈片(對,在冰箱裡!香港潮濕,老爸怕照片發霉就放進冰箱),對「東西橫貫公路」的牌坊印象很深。當日天色好轉一些,太魯閣沒讓我失望,處處是美景,更因為在雨後,山嵐漂浮,有一份脫俗的空靈。砂卡礑步道跟綠水步道都在我們能力範圍之內,不會很難走。坐車觀景也不錯,除了泥石崩塌的一幅山坡以外。汽車走在山坡底會危險,怵目驚心,管理局的解決方法,就是另建一條行車橋繞道而行。這讓我想起《看見台灣》裡,阿里山火車站背後光禿禿的崩壞山坡,還有清境農場對自然山體的破壞,為甚麼台灣人從前都不愛惜他們美麗的島嶼呢?從花蓮回來後沒幾天,齊柏林導演在花東瑞穗牧場附近拍攝時墜機喪生,讓人不勝感傷。七星潭海岸人不算太多,雖然天空烏雲密佈,但海仍然那麼遼闊深邃。旅行途中,即使天氣不似預期,也能看到美麗的一面。

正是此處,經典的地標



海岸聽濤
在花蓮的最後一天,不跑景點,體驗輕鬆慢活。逛逛文創園區、花蓮日日、O’rip 生活旅人,中午嘗鵝肉先生、公正包子,再到舊書鋪子當一會兒文青。書店的書架排列整齊,伸展至高高的天花,得爬梯子找書,但書迷不會嫌麻煩,反而認為這樣把書本一目了然很好。信步走到海邊坐下,靜聽海浪。這樣才是想像中的花蓮啊!而不是到處是人,匆匆忙忙的景象。從海邊又走到東大門夜市,假期過後安靜了許多,寬敞的步道走起來份外舒暢,雖然原住民一條街頭的烤玉米跟烤肉仍然要等很久,但是多了一份難得的閒適。雨後,寧靜,心境也變得清澄。


在花蓮遇見的動物朋友。流浪狗也不少
後記:隨著香港與花蓮的直航開通,相信越來越多香港遊客會到台灣東部去。沒想到,此行碰到好幾位大陸的年輕背包客。看來大家都對花蓮趨之若鶩呢。
read more...

4/07/2017

環保泡湯樂 香港西北隅 T‧Park [源‧區] 一天遊


2017 年冬日最後一場寒雨過後,一個放晴的周六,我們一行十人在香港西北的屯門聚集,乘車到稔灣路 25 號的 TPark [源‧區]。那是一段十五分鐘的車程,往左邊看,偶爾瞥見后海灣海天一色的景緻,但更多時間看到聽到的是重型車輛前後夾擊。這些車都是去哪裡的呢?沿途經過一個不大的貨櫃碼頭,也有疏落的工廠和發電廠,再往前就是新界西北堆填區(順帶一提,香港另外兩個堆填區在將軍澳和北部的打鼓嶺),旁邊就是我們的目的地TPark



read more...

3/24/2017

東非塞倫蓋蒂行 (6) — 哥羅哥洛 (Ngorongoro) 火山口


塞倫蓋蒂旁邊的哥羅哥洛火山口 (Ngorongoro Crater) 也是世界自然遺產,同是此行的亮點。第一次經過山口前往塞倫蓋蒂,霧極濃,看不清火山口的規模。進去觀光的那天,早上也是濃霧一片,還幸陽光終於驅散水氣,讓我得見火山口有多宏大。

居高臨下,看到火山口內的煙波水草

外國的旅遊書說,在火山口容易拍得好照片,因為四周都有高聳的火山緣作背景,與遼闊的草原構成對比也因為此處的動物不怕人,有遊客甚至說,火山口就像是動物園。我在這裡遇到幾隻獅子,懶洋洋睡在路旁,車子輪流上前讓遊客拍照,我們車子的影子覆蓋在獅子身上,我離牠只有兩米。確實,相較在塞倫蓋蒂火山口的野生動物比較容易接近。但是這裡沒有長頸鹿和部分羚羊品種,有說長頸鹿長得太高,走不下陡峭的火山緣;也有說這裡沒有牠們吃的金合歡樹 (arcacia)回想起來,我真看不到這種

高山作背境,與塞倫蓋蒂的一望無際是兩種風景
我和野生獅子最近的距離。看牠自信的睡相,果真是萬獸之王!

哥羅哥洛比起塞倫蓋蒂當然算小,但大半天的行程只能夠東南西北很快地遊一遍。午飯在河馬池畔野餐 (在車上,因此處飛禽喜掠奪遊人餐盒)。記得塞倫蓋蒂中部的河馬池,臭氣薰天,數十隻河馬擠在狹小的淺水池。這裡完全不一樣,只有少數河馬在寬廣的池內。餐後在池邊散步,好不寫意。
河馬池畔。咦,河馬呢?

繼續搜索動物,非常幸運地,看到最後一種非洲五獸,也是最難找到的犀牛。雖然只是從非常遠處觀察,即使透過望遠鏡,也只是模糊的一點,但是牠的體型明顯比旁邊的牛羚(或稱角馬),輪廓也不同。犀牛在水邊活動,沒有車子能靠近,我也拍不到照片,有點可惜,但總算在旅程的末段看到珍稀的物種,知道犀牛在東非有這個立足地,也滿足了。

之後到大象聚集的樹林繞,我真的怎麼都看不膩。忽然,樹上一隻黑臉的長尾猴 (vervet monkey) 跳進我們車頂的開蓬,秒速從司機座前擋風玻璃旁掠走一包餅乾,車上各人尖叫連連。看來,哥羅哥洛的靈長類真的適應了人類來訪,搶奪的行徑與香港山頭的猴子惡霸無異!我在整段旅程不亂扔垃圾的良好紀錄,在這裡被這隻壞猴子終結。

臨走之前,我發現遠處的一隻雄獅。這是我第二次比導遊更早發現獅子,第一次是在塞倫蓋蒂北部,看見在樹下乘涼的雌獅母子。在泛黃的草堆中找到同色系的獅子,證明我眼力不錯,莫非是學過觀鳥的緣故?雄獅附近有兩隻雌獅,看來是獅群全部成員。
(相片可能有點小) 讀者找得到三集獅子嗎?

東非的動物之旅,在我發現獅群這個點上,圓滿落幕。
read more...

3/18/2017

東非塞倫蓋蒂行 (5) — 參觀馬賽族 (Maasai) 村莊,反思觀光的道德兩難


話說在前頭,我並不欣賞這次參觀馬賽村莊的方式,也不推薦。原因請見下文。

馬賽人,生活在東非大草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男生身披紅色格子圍巾,手持長矛,獵殺獅子以獲得勇士的稱號。女生身穿深藍色長袍,早婚,一生照料家庭。他們養牛維生,喝牛血跟牛奶,過原始的生活。


馬賽村子的入口
這都是從電視和書本得到的印象。2015 年到坦尼亞塞倫蓋蒂看動物,經過 Ngorongoro Conversation Area (NCA) 保護區,不時看見遊客隨導遊下車,參觀馬賽村莊。費用一點也不便宜,一部車子不論人數,承惠 50 美元 (當時價格)。我一心要看動物,跟旅遊社講好不必安排參觀,導遊也沒說甚麼,直奔往塞倫蓋蒂。


read more...

3/16/2017

東非塞倫蓋蒂行 (4) — 坦桑尼亞見聞錄


這篇與野生動物無關,來談談 2015 年東非之行,坦桑尼亞的見聞

坦國在香港的知名度,不鄰國肯亞埃塞俄比亞 (皆盛產馬拉松冠軍)。在我看來,坦桑尼亞物產算是豐饒,更坐擁賽倫蓋蒂和桑吉巴 (Zanzibar) 等旅遊資源,似是「養在深閨人未識」,有待發現。
 
1. 非洲很冷

大家都問我非洲是不是很熱。剛好相反!雖然旅行社負責人提醒過,即使在七月,草原上的早晚氣溫仍可低至十度,我還是掉以輕心了,只帶上平時在辦公室穿的「抓毛」外衣。為了防曬和防蚊,倒是帶了不少長袖上衣和長褲,結果大派用場。幾件衣物層層疊疊,總算可以禦寒。還好當地濕度低,寒冷但並不難受。

白天在四驅車上,日曬之下氣溫上升至三十度,但並不比香港的酷暑熱。結論是,東非大裂谷由於地勢高,氣候頗為宜人。



read more...

3/05/2017

文化博物館金庸館初探


一如媒體對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專題展覽 《武 ‧ 藝 ‧ 人生 — 李小龍》 (展期至 2018 年 7 月 20 日)的論述是「香港早該有官方的李小龍展覽」,報導該館常設的金庸館(2017 年 3 月 1 日揭幕),論調也是「香港早該有官方的金庸展」,以表揚這位一代宗師。筆者遂於開幕四天後,前去看個究竟。

展覽是免費的。展館在地下入口旁,不大,訪客須先取票,再按時入內。展品數量不算多,但種類不少,由手稿、書信、《明報》月刊和周刊的創刊號、先生所用的墨水筆、圍棋、棋譜,到小說的翻譯本、插畫、漫畫和影視作品,包羅萬有,惟連載小說的原稿,由於都交予報社付梓,並未留下,故展出的均是修訂版的手稿,整齊利於閱讀。原來,文字介紹說,每頁稿紙,先生均習慣留空首尾各兩行。不知是否為了便於修改。

展覽設有不少多媒體體驗,參觀者可戴上耳機,聆聽武俠電視劇的經典主題曲(粵語曲詞本身也是瑰寶),也可以透過觸屏,了解金庸小說世界的二十多個小知識。多媒體介紹,似是香港官方博物館的偏好,外地並不多採用。彷彿讓訪客忙着看這聽那,目不暇給,便是好的觀展體驗。

館內可以拍照(無閃光)。紀念品店售賣展覽的周邊商品(如主題文件夾、瓶子等)。

透過展覽,讓筆者片刻重溫中學時代讀金庸、看武俠電視劇的日子。但是,若論展覽規模,金庸館不及同館的李小龍展,也未能助訪客,深入了解金庸其人和他筆下的世界觀(這要靠翻閱評論作品了)。相較之下,看李小龍展,甚至是數年前令人印象深刻的豐子愷展,都讓筆者多了解主題人物的思想和理念。


參考資料:
金庸館官方網頁
http://www.heritagemuseum.gov.hk/zh_TW/web/hm/exhibitions/permanent_exhibitions/permanent_jin-yong-gallery.html



read more...

2/23/2017

台灣礁溪泡湯初體驗



前言:十年前,跟學校到日本關西的有馬溫泉,只道裸湯讓人尷尬,不懂欣賞。五年前,入住九州指宿著名的白水館,學會豁出去,始能領略泡湯樂。今年初春,到宜蘭礁溪鄉初嘗台灣溫泉,是離家最近的上佳選擇。
此番入住捷絲旅礁溪館,除了因為此館才新建兩年,獲得2016十大必住溫泉店票選第九名外,還由於農曆新年期間礁溪的溫泉旅館爆滿。結果發現,捷絲旅的溫泉溫度定在攝氏42度,最適合怕熱者如我。朋友告訴我,礁溪的長榮鳳凰酒店,溫泉設定在46度,與日本溫泉的熱度相若,泡個五分鐘就得休息。
捷絲旅礁溪館的戶外湯


read more...

2/18/2017

電影《我,不低頭》(“I, Daniel Blake”),為小人物寫的敘事歌


久聞英國導演堅盧治 Ken Loach 的大名,這回沒有錯過他摘下康城金棕櫚大獎的新作 “I, Daniel Blake” (港譯:《我,不低頭》)(註:「不低頭」取 Blake 的頭韻及三音節,又令人想起港劇《誓不低頭》,妙譯也)。

故事再簡單不過,一如媒體介紹,是講一個老實木匠 Dan 心臟病發後不能工作,申請政府救助金卻面對僵化制度,與同病相憐的年輕單親母親 Katie 互相扶持的經過。


電影證明了簡單就是好。拍攝手法平淡明快,不賣弄,不煽情(儘管筆者最後還是泣不成聲,但同場的其他觀眾似乎沒有抽泣,年長的觀眾甚至睡著了)。最近跟台灣朋友聊到香港導演許鞍華,我聯想到她的作品《桃姐》和《天水圍的日與夜》,也是寫實描繪小人物的平凡故事,折射社會現況,頌揚人間有情。許導演曾參與香港電台的經典電視劇系列《獅子山下》,也是這種風格。


read more...

12/25/2016

從檳城到獅城 (4) — 馬六甲古城,旅遊化到極點

KL Sentral Komuter 火車到 KL 南部的 TBS 長途巴士站,過程順,但班次較疏,宜提早查問時間和購票。Delima 長途巴士公司的服務不錯,準時又心。在馬六甲入住的 Novotel Ibis 的同系酒店(隸屬 Accor 集團),質素有一定保證Accor 全球推廣優惠時預訂,才港幣約300元一晚,酒店房間特大,地點也不錯,鄰近古蹟、食店和購物商場。馬來西亞的物價可真廉宜。

撇除令人滿意的酒店,馬六甲整體卻讓人失望。論古蹟的佔地和數量,不算突出,這解釋了為馬六甲只能夠跟檳城組合成一個 UNESCO 遺跡。這本不成問題,但是有別於檳城的舊城區仍是居民每日生活之地,馬六甲的舊城區只有如鯽的遊人,當地居民都流連於旁邊簇新的商場。於是,你在舊城區感受不到生命的氣息。

馬六甲河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