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2010

《花樣年華》是日本電影?

有次和歐洲朋友聊起電影,他們說王家衛在歐洲很受歡迎。旁邊一個波蘭女生加入對話,說看過一部日本電影,名字忘了,講各自成了家的一男一女浪漫地偷情,女主角穿著很多漂亮的裙子,又說男女主角的另一半從沒有在電影露過臉。聽到這裏,我恍然發現,這不正是《花樣年華》嗎?

那女生很窘,一直說不好意思。我想不通粵語何故與日語無異,旗袍又何以會與和服混淆。也許亞洲在他們看來是面目模糊的,正如我們把歐洲歸類成單一個體。想得陰暗點,難道在歐洲人心目中,好的東西就只能來自日本嗎?

雖然有點不甘心,但歐洲對於日本文化的認受的確比中國文化高。朋友們大都看過村上春樹的書,對他的《黑夜之後》推崇備至,卻說不出一個中文作家,好不容易吐出一個哈金,還是用英語寫作的。他們知道日式摺紙,卻沒聽過中國結;對他們來說,魚生壽司比春卷餃子高出一個檔次;倫敦的唐人街沒去過,但售賣各種日本產品的日本中心則是時尚男女必到之處。一月底倫敦會舉辦東京日,看來又會吸引不少潮流一族。從人山人海的動漫大會,更能看出日本文化所向披靡之勢。

在香港長大的我,對日本流行文化不會陌生,但當看到自己的文化被比下去,不禁感到酸溜溜。只好相信,中華文化只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成稿之日,又有一希臘朋友誤以為張藝謀的《英雄》是韓國電影。只能嘆聲無奈。

read more...

1/24/2010

書到說時方恨少

人一生中能夠細讀多少本書?一向自問讀書不算少,從前每天上下班都手不釋卷,有好些書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在車上看畢的。當然,天外有天向來都是真理,到了倫敦之後才有機會見識歐洲同學驚人的讀書量,經典的英文文學不用說,他們對於歐洲各國的作家瞭如指掌,甚至對日本文學都有涉獵。我大概是整個班裏看書最少、縱深度最低的一個,以前讀過的大多局限於英國作家,美國和俄國的寥寥可數,更遑論其他地區了。跟同學們聊起書,許多名字都聞所未聞,不由得惱恨自己坐井觀月。

按理說,在香港不難找到各國書籍,資訊也流通,卻總是好像少了點世界觀。不錯,我大可以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作藉口開脫,畢竟一部《紅樓夢》就足以窮一生鑽研。但說起來慚愧,當他們讓我推薦一些中國或香港的作家,我便啞口無言,片刻間想不起該列舉哪些名字。這才驚覺自己對本應最熟悉的中文書,知道得那麼少,而且從來讀書都如水過鴨背,不會深究到底喜不喜歡。回想以前老師逼着寫閱讀報告,原來是最有意義的作業。

昨天,西班牙同學鄭重地說,他制定了系統的閱讀計劃,首階段選定日本、俄羅斯、阿根廷和阿拉伯四種文學。好書太多,時間太少,是愛書人的共同感慨。見賢思齊,從當下開始,還未為晚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