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2017

東非塞倫蓋蒂行 (6) — 哥羅哥洛 (Ngorongoro) 火山口


塞倫蓋蒂旁邊的哥羅哥洛火山口 (Ngorongoro Crater) 也是世界自然遺產,同是此行的亮點。第一次經過山口前往塞倫蓋蒂,霧極濃,看不清火山口的規模。進去觀光的那天,早上也是濃霧一片,還幸陽光終於驅散水氣,讓我得見火山口有多宏大。

居高臨下,看到火山口內的煙波水草

外國的旅遊書說,在火山口容易拍得好照片,因為四周都有高聳的火山緣作背景,與遼闊的草原構成對比也因為此處的動物不怕人,有遊客甚至說,火山口就像是動物園。我在這裡遇到幾隻獅子,懶洋洋睡在路旁,車子輪流上前讓遊客拍照,我們車子的影子覆蓋在獅子身上,我離牠只有兩米。確實,相較在塞倫蓋蒂火山口的野生動物比較容易接近。但是這裡沒有長頸鹿和部分羚羊品種,有說長頸鹿長得太高,走不下陡峭的火山緣;也有說這裡沒有牠們吃的金合歡樹 (arcacia)回想起來,我真看不到這種

高山作背境,與塞倫蓋蒂的一望無際是兩種風景
我和野生獅子最近的距離。看牠自信的睡相,果真是萬獸之王!

哥羅哥洛比起塞倫蓋蒂當然算小,但大半天的行程只能夠東南西北很快地遊一遍。午飯在河馬池畔野餐 (在車上,因此處飛禽喜掠奪遊人餐盒)。記得塞倫蓋蒂中部的河馬池,臭氣薰天,數十隻河馬擠在狹小的淺水池。這裡完全不一樣,只有少數河馬在寬廣的池內。餐後在池邊散步,好不寫意。
河馬池畔。咦,河馬呢?

繼續搜索動物,非常幸運地,看到最後一種非洲五獸,也是最難找到的犀牛。雖然只是從非常遠處觀察,即使透過望遠鏡,也只是模糊的一點,但是牠的體型明顯比旁邊的牛羚(或稱角馬),輪廓也不同。犀牛在水邊活動,沒有車子能靠近,我也拍不到照片,有點可惜,但總算在旅程的末段看到珍稀的物種,知道犀牛在東非有這個立足地,也滿足了。

之後到大象聚集的樹林繞,我真的怎麼都看不膩。忽然,樹上一隻黑臉的長尾猴 (vervet monkey) 跳進我們車頂的開蓬,秒速從司機座前擋風玻璃旁掠走一包餅乾,車上各人尖叫連連。看來,哥羅哥洛的靈長類真的適應了人類來訪,搶奪的行徑與香港山頭的猴子惡霸無異!我在整段旅程不亂扔垃圾的良好紀錄,在這裡被這隻壞猴子終結。

臨走之前,我發現遠處的一隻雄獅。這是我第二次比導遊更早發現獅子,第一次是在塞倫蓋蒂北部,看見在樹下乘涼的雌獅母子。在泛黃的草堆中找到同色系的獅子,證明我眼力不錯,莫非是學過觀鳥的緣故?雄獅附近有兩隻雌獅,看來是獅群全部成員。
(相片可能有點小) 讀者找得到三集獅子嗎?

東非的動物之旅,在我發現獅群這個點上,圓滿落幕。
read more...

3/18/2017

東非塞倫蓋蒂行 (5) — 參觀馬賽族 (Maasai) 村莊,反思觀光的道德兩難


話說在前頭,我並不欣賞這次參觀馬賽村莊的方式,也不推薦。原因請見下文。

馬賽人,生活在東非大草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男生身披紅色格子圍巾,手持長矛,獵殺獅子以獲得勇士的稱號。女生身穿深藍色長袍,早婚,一生照料家庭。他們養牛維生,喝牛血跟牛奶,過原始的生活。


馬賽村子的入口
這都是從電視和書本得到的印象。2015 年到坦尼亞塞倫蓋蒂看動物,經過 Ngorongoro Conversation Area (NCA) 保護區,不時看見遊客隨導遊下車,參觀馬賽村莊。費用一點也不便宜,一部車子不論人數,承惠 50 美元 (當時價格)。我一心要看動物,跟旅遊社講好不必安排參觀,導遊也沒說甚麼,直奔往塞倫蓋蒂。


read more...

3/16/2017

東非塞倫蓋蒂行 (4) — 坦桑尼亞見聞錄


這篇與野生動物無關,來談談 2015 年東非之行,坦桑尼亞的見聞

坦國在香港的知名度,不鄰國肯亞埃塞俄比亞 (皆盛產馬拉松冠軍)。在我看來,坦桑尼亞物產算是豐饒,更坐擁賽倫蓋蒂和桑吉巴 (Zanzibar) 等旅遊資源,似是「養在深閨人未識」,有待發現。
 
1. 非洲很冷

大家都問我非洲是不是很熱。剛好相反!雖然旅行社負責人提醒過,即使在七月,草原上的早晚氣溫仍可低至十度,我還是掉以輕心了,只帶上平時在辦公室穿的「抓毛」外衣。為了防曬和防蚊,倒是帶了不少長袖上衣和長褲,結果大派用場。幾件衣物層層疊疊,總算可以禦寒。還好當地濕度低,寒冷但並不難受。

白天在四驅車上,日曬之下氣溫上升至三十度,但並不比香港的酷暑熱。結論是,東非大裂谷由於地勢高,氣候頗為宜人。



read more...

3/05/2017

文化博物館金庸館初探


一如媒體對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專題展覽 《武 ‧ 藝 ‧ 人生 — 李小龍》 (展期至 2018 年 7 月 20 日)的論述是「香港早該有官方的李小龍展覽」,報導該館常設的金庸館(2017 年 3 月 1 日揭幕),論調也是「香港早該有官方的金庸展」,以表揚這位一代宗師。筆者遂於開幕四天後,前去看個究竟。

展覽是免費的。展館在地下入口旁,不大,訪客須先取票,再按時入內。展品數量不算多,但種類不少,由手稿、書信、《明報》月刊和周刊的創刊號、先生所用的墨水筆、圍棋、棋譜,到小說的翻譯本、插畫、漫畫和影視作品,包羅萬有,惟連載小說的原稿,由於都交予報社付梓,並未留下,故展出的均是修訂版的手稿,整齊利於閱讀。原來,文字介紹說,每頁稿紙,先生均習慣留空首尾各兩行。不知是否為了便於修改。

展覽設有不少多媒體體驗,參觀者可戴上耳機,聆聽武俠電視劇的經典主題曲(粵語曲詞本身也是瑰寶),也可以透過觸屏,了解金庸小說世界的二十多個小知識。多媒體介紹,似是香港官方博物館的偏好,外地並不多採用。彷彿讓訪客忙着看這聽那,目不暇給,便是好的觀展體驗。

館內可以拍照(無閃光)。紀念品店售賣展覽的周邊商品(如主題文件夾、瓶子等)。

透過展覽,讓筆者片刻重溫中學時代讀金庸、看武俠電視劇的日子。但是,若論展覽規模,金庸館不及同館的李小龍展,也未能助訪客,深入了解金庸其人和他筆下的世界觀(這要靠翻閱評論作品了)。相較之下,看李小龍展,甚至是數年前令人印象深刻的豐子愷展,都讓筆者多了解主題人物的思想和理念。


參考資料:
金庸館官方網頁
http://www.heritagemuseum.gov.hk/zh_TW/web/hm/exhibitions/permanent_exhibitions/permanent_jin-yong-gallery.html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