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暫停了FB帳號,時間變多了,生活變平靜了。友人對上一篇博文給了些意見,出乎意料地頗有贊成的意思,所以我決定補充一些個人意見。
奇怪我為甚麼取消FB帳號的人,曾經建議我多開一個帳號,用來放一些自己的消息和相片,給最好的少數朋友看。原來的帳號,則用來瀏覽別人的動向。我覺得頗為多餘。一則,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來狩獵他人的八卦,太不智。雖然我還沒找到人生的方向,也並非日理萬機隨時能賺幾萬元那種人,但是時間總是不夠用,最好還是趁著腦袋沒有完全退化,多吸收點有用的資訊。二則,把自己的資料全部藏起,躲在暗處掠取別人的信息(雖然他們能放在FB,多少是想讓人看的吧),總是有點不公平,甚至有點狡猾。三來,因為提這個建議的是個男生,我就更反感了。為了八卦,有必要這樣嗎?
最近有人說,在FB上竟然再也找不到我,我聽著有點沾沾自喜。當大家都在用同一樣的手機、追同樣的目標(買股票買房子),我取消了FB帳號,彷彿做到了小小的特立獨行,豈不快哉?
read more...
9/04/2011
8/14/2011
我和Facebook說再見
是的,我的確不用Facebook。別再問我為甚麼。我已厭倦了回答。所以請你讀下去,要是你真的想知道。
可是,首先,為甚麼要我解釋呢?不用Facebook真的有那麼奇怪嗎?為何你們都那麼詫異?當你們問我要FB用戶名,或是說在FB上見的時候,我拋出一句「我沒有FB」,你們總是感到不知所措,問我為甚麼,甚至提議幫我開一個帳戶?但是如果你們聽到我沒有哪個電郵信箱,並不會有這樣的反應。原來FB真有這麼強大。一向崇尚多元文化、百家爭鳴的我,更是覺得取消FB帳戶絕對正確。
嚴格來說,FB並不允許我註銷帳戶。充其量我只能暫停帳戶,FB隨時歡迎我重投其懷抱。它真的橫蠻得過分。
我從來就不是FB的支持者。我不覺得FB讓我的生活變得美好。在英國的時候,兩位分別來自希臘和塞爾維亞的好朋友就堅絕不開FB帳戶。我是受了他們的啟發。下面是我一些個人想法:
FB滿足我們八卦的心態。你們說喜歡到FB瀏覽別人的相片、最近做了些甚麼,說穿了,就是八卦。我曾經在一份新工作開始前,被同期入職的新同事問我是否某某中學的,又說我們是校友云云。這件事讓我有點吃驚:我在FB上小小的一個資料,竟然會吸引到素未謀面的人,況且同期入職的大概有三十人,這位同事該不會調查過我們每一個的FB吧?老實說,即便了解了我們的背景,那又怎樣呢?難道我們就能成為知心好友嗎?八卦,是因為空虛。因為生活沒有更好的內容,於是以別人的事情來填補。這跟有些人貪婪地渴求名人的私隱是一樣的。只是在FB,更為氾濫,因為人人都成了名人。
我想要多一點私隱。上述事件過後,我便甚少放個人資料在FB,偶而登入只是為了查看郵件。有舊同事把我加到朋友冊,我雖然知道但遲遲未有允許。在我離職時,他當面問我何以不把他加到朋友冊,氣氛有點尷尬。另一次,一個外國的同學又當眾問我同樣的問題,更說明明看到我在FB上有其他活動。其實不把他們加入朋友冊,是清楚我們不算是朋友。結果我和這兩個人再也沒有聯繫。選擇朋友是我的自由,不必他人知道或過問。
「標籤相片(tagging)」是另一件讓我害怕FB的功能。為甚麼我們合照之後,你不發到我的郵箱,而是要公諸於世(真的有人會去看)?你也許會說,不喜歡的話移除標籤(untag)就好了。可是,我哪有空全天候監察FB,在標籤之後馬上移除?而且,你標籤了我們的相片有可能是出於一片好意,我又怎好意思抹掉你付出的時間?取消FB,是最一了百了的解決方法。
FB使我不快樂。即使只是登入去查看郵件,我還是忍不住在首頁八卦一下別人的動向。可是,喜歡比較的我,看到別人升職加薪、結婚生小孩,羨慕之餘總會想,這些好事為甚麼沒有降臨到我身上?小事情例如別人貼了個動向,招來很多朋友的回應,我又會想自己好像沒有那麼多的朋友(這當然了,因為我根本不會張貼甚麼,自然不會有人回應甚麼)。既然越看越不快樂,那為何還要看呢?
當然,FB也有它的好處:方便,有助發起討論或對社會的關注等等。我只是想看看,有沒有一種沒有FB的生活方式。
read more...
可是,首先,為甚麼要我解釋呢?不用Facebook真的有那麼奇怪嗎?為何你們都那麼詫異?當你們問我要FB用戶名,或是說在FB上見的時候,我拋出一句「我沒有FB」,你們總是感到不知所措,問我為甚麼,甚至提議幫我開一個帳戶?但是如果你們聽到我沒有哪個電郵信箱,並不會有這樣的反應。原來FB真有這麼強大。一向崇尚多元文化、百家爭鳴的我,更是覺得取消FB帳戶絕對正確。
嚴格來說,FB並不允許我註銷帳戶。充其量我只能暫停帳戶,FB隨時歡迎我重投其懷抱。它真的橫蠻得過分。
我從來就不是FB的支持者。我不覺得FB讓我的生活變得美好。在英國的時候,兩位分別來自希臘和塞爾維亞的好朋友就堅絕不開FB帳戶。我是受了他們的啟發。下面是我一些個人想法:
FB滿足我們八卦的心態。你們說喜歡到FB瀏覽別人的相片、最近做了些甚麼,說穿了,就是八卦。我曾經在一份新工作開始前,被同期入職的新同事問我是否某某中學的,又說我們是校友云云。這件事讓我有點吃驚:我在FB上小小的一個資料,竟然會吸引到素未謀面的人,況且同期入職的大概有三十人,這位同事該不會調查過我們每一個的FB吧?老實說,即便了解了我們的背景,那又怎樣呢?難道我們就能成為知心好友嗎?八卦,是因為空虛。因為生活沒有更好的內容,於是以別人的事情來填補。這跟有些人貪婪地渴求名人的私隱是一樣的。只是在FB,更為氾濫,因為人人都成了名人。
我想要多一點私隱。上述事件過後,我便甚少放個人資料在FB,偶而登入只是為了查看郵件。有舊同事把我加到朋友冊,我雖然知道但遲遲未有允許。在我離職時,他當面問我何以不把他加到朋友冊,氣氛有點尷尬。另一次,一個外國的同學又當眾問我同樣的問題,更說明明看到我在FB上有其他活動。其實不把他們加入朋友冊,是清楚我們不算是朋友。結果我和這兩個人再也沒有聯繫。選擇朋友是我的自由,不必他人知道或過問。
「標籤相片(tagging)」是另一件讓我害怕FB的功能。為甚麼我們合照之後,你不發到我的郵箱,而是要公諸於世(真的有人會去看)?你也許會說,不喜歡的話移除標籤(untag)就好了。可是,我哪有空全天候監察FB,在標籤之後馬上移除?而且,你標籤了我們的相片有可能是出於一片好意,我又怎好意思抹掉你付出的時間?取消FB,是最一了百了的解決方法。
FB使我不快樂。即使只是登入去查看郵件,我還是忍不住在首頁八卦一下別人的動向。可是,喜歡比較的我,看到別人升職加薪、結婚生小孩,羨慕之餘總會想,這些好事為甚麼沒有降臨到我身上?小事情例如別人貼了個動向,招來很多朋友的回應,我又會想自己好像沒有那麼多的朋友(這當然了,因為我根本不會張貼甚麼,自然不會有人回應甚麼)。既然越看越不快樂,那為何還要看呢?
當然,FB也有它的好處:方便,有助發起討論或對社會的關注等等。我只是想看看,有沒有一種沒有FB的生活方式。
read more...
7/04/2011
生活質素
偶然看見Monocle雜誌評選全球生活質素最高的二十五個城市,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居首位,我一點也不意外。赫然發現,前兩年不上榜的香港,今年居然進佔第十七位,排名比溫哥華還要高。
這世上本來就充斥着各種評選,而不同的評選有不同的標準,所以也不必太放在心上。不過,時值本地多事之夏,媒體每天報導的不外乎房價高、工資低、通脹升,再加上無日無之的政治爭論,的確很難把這些和高生活質素聯繫起來。
細閱雜誌短短幾段的點評,香港的排名躍升,主要是因為這裏的藝術文化發展。其中提到的香港國際藝術展,原來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型藝術博覽會,匯聚各地的畫廊和買家。我雖然略有所聞,也感到與有榮焉,但這畢竟和普羅大眾的生活並沒有太大關連。
雜誌也提到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規劃,這個我就比較關心了。但這些年來,一直只聞樓梯響,本來熱切期待,香港會有像紐約倫敦的頂尖博物館和表演場地,結果還是被負面的新聞給冷卻下來。
評選注重城市的藝術文化範疇,我是完全贊同的。生活並不只是有麵包和屋頂就足夠的。如果說這兩項理應優先,也是無可厚非。香港過去被稱作「文化沙漠」,卻正是因為缺了藝術這一塊。我樂於看見香港的藝術越來越蓬勃,更衷心希望,她會是我一直鍾愛的樂土。
read more...
這世上本來就充斥着各種評選,而不同的評選有不同的標準,所以也不必太放在心上。不過,時值本地多事之夏,媒體每天報導的不外乎房價高、工資低、通脹升,再加上無日無之的政治爭論,的確很難把這些和高生活質素聯繫起來。
細閱雜誌短短幾段的點評,香港的排名躍升,主要是因為這裏的藝術文化發展。其中提到的香港國際藝術展,原來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型藝術博覽會,匯聚各地的畫廊和買家。我雖然略有所聞,也感到與有榮焉,但這畢竟和普羅大眾的生活並沒有太大關連。
雜誌也提到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規劃,這個我就比較關心了。但這些年來,一直只聞樓梯響,本來熱切期待,香港會有像紐約倫敦的頂尖博物館和表演場地,結果還是被負面的新聞給冷卻下來。
評選注重城市的藝術文化範疇,我是完全贊同的。生活並不只是有麵包和屋頂就足夠的。如果說這兩項理應優先,也是無可厚非。香港過去被稱作「文化沙漠」,卻正是因為缺了藝術這一塊。我樂於看見香港的藝術越來越蓬勃,更衷心希望,她會是我一直鍾愛的樂土。
read more...
5/31/2011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時候夏天放學回家,在校巴下車點抬頭一看,發現屋簷下有好幾個鳥巢,小鳥在孜孜索食,興奮得拉住母親的手指給她看。時間一晃二十年,雖然仍舊住在大圍,但鳥兒的事早忘得一乾二淨。最近得知香港觀鳥會燕子研究組每年均會舉辦燕巢調查,想起從前見過的也許就是燕子巢,於是毛遂自薦協助調查。
這才發現原來黑身白腹的小家燕頗喜歡在大圍唐樓的屋簷下築巢。每逢下班回家,總會看見燕子父母矯捷飛翔的身影,在馬路上高樓之間穿梭捕食蚊蟲,然後滑翔下降流暢地回巢,馬上又回到空中繼續覓食,真讓人想起《燕詩》的描寫,也讓我不禁駐足欣賞。
第一次用雙腳認真探索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大圍。走進大圍村尋覓鳥蹤,圍村窄道縱橫交錯,不覺走到了隱蔽的祠堂,教人驚喜的是,忽然聽到百鳥爭鳴的聲音,原來是一家舊式觀賞鳥店,籠子內滿是畫眉和鷯哥。圍村的房屋太擠,燕子倒是偏愛面向馬路的唐樓。在大圍一共找到約二十個巢,其中十個在使用中,養育二十多隻雛鳥。只見小鳥頻頻張開黃邊小口催促父母餵食,巢裏太擁擠,父母便會站在附近的電線或水管上歇息並守護幼兒。
至於小時候發現鳥巢的地方,前兩天黃昏時再去看,六七隻小燕子羽翼已豐,吱吱地在馬路上練習飛翔,熱鬧非常。
read more...
這才發現原來黑身白腹的小家燕頗喜歡在大圍唐樓的屋簷下築巢。每逢下班回家,總會看見燕子父母矯捷飛翔的身影,在馬路上高樓之間穿梭捕食蚊蟲,然後滑翔下降流暢地回巢,馬上又回到空中繼續覓食,真讓人想起《燕詩》的描寫,也讓我不禁駐足欣賞。
第一次用雙腳認真探索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大圍。走進大圍村尋覓鳥蹤,圍村窄道縱橫交錯,不覺走到了隱蔽的祠堂,教人驚喜的是,忽然聽到百鳥爭鳴的聲音,原來是一家舊式觀賞鳥店,籠子內滿是畫眉和鷯哥。圍村的房屋太擠,燕子倒是偏愛面向馬路的唐樓。在大圍一共找到約二十個巢,其中十個在使用中,養育二十多隻雛鳥。只見小鳥頻頻張開黃邊小口催促父母餵食,巢裏太擁擠,父母便會站在附近的電線或水管上歇息並守護幼兒。
至於小時候發現鳥巢的地方,前兩天黃昏時再去看,六七隻小燕子羽翼已豐,吱吱地在馬路上練習飛翔,熱鬧非常。
read more...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