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2012

倫奧氣氛 各有各說


人們都說倫敦奧運的氣氛不怎麼熱烈。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也在不斷探討,當大家都買不到票的時候,游泳、網球、體操和排球場館在首日賽事怎麼出現了許多空座。當中原因未明,但空座似乎都是預留給贊助商的。回想起北京奧運,主辦方也是出盡法寶填滿觀眾席。筆者就曾免費看了男、女子乒乓球團體賽的總決賽,而且是前排座位,都是給北京大學在鳥巢當義工的學生坐滿的。另外還獲發了一張拳擊的門票,只是因為在鳥巢當值後太累,路途又太遙遠,放棄了進場,心裏有點愧疚。即使是在鳥巢這樣的熱門場館,早晨的初賽,在頂層的座位也得靠學生團來填滿。

假如奧運氣氛和入座率是成正比的話,那麼倫奧當局沒有確保熱門賽事場館爆滿,的確是失策,但相信他們會急忙補救。在我觀看的女排初賽場館,雖有少量空座,但氣氛仍頗為熱烈。尤其當中國女排對戰塞爾維亞,場館四處叫喊「中國隊加油」,彷彿這是中國主場。為數不多的塞爾維亞觀眾也齊心地以宏亮聲線反擊,有點準決賽的聲勢。相比之下,之前一場日本女排對阿爾及利亞就安靜得多。日本球迷雖然也會揮動國旗,但不會喊口號,相對沉靜。外向一點的英國觀眾則發起玩人浪,大家都嚮應,令現場更有派對氣氛,實在跟京奧相差不遠。

另一邊廂,在海德公園(Hyde Park) BT London Live,三部大電視屏幕全天候直播賽事。這就結合了英國人喜歡到公園野餐曬太陽的習慣,現場還有不少小食和啤酒攤,晚上更有歌手表演,十足嘉年華一樣。當中難免夾雜一些商業元素——官方零食供應商(official treat provider) 吉百利設置了充氣巧克力屋,吸引很多人排隊。三星也建了有空調的手機展示館。但整體來說,還是悠閒掛帥。在電視屏幕前,沒有劃位,也沒有觀眾喊支持口號,只有零星的國旗陳列,一切都顯得隨意。黃昏前後人來得越來越多,實行周末狂熱。

公園外,市區各處可見穿桃紅色制服的旅遊大使,跟北京的安排一樣。特別的是,馬路邊多了許多穿熒光粉紅色制服的交通督導員(Stewards) ,指導遊人按交通燈過馬路。馬路規距,全世界都差不多。這種照顧提示,是否有點過於「溫馨」?
read more...

7/31/2012

再續奧運緣 倫敦首日觀賽後記


筆者四年前是北京奧運主場館的觀眾服務義工,四年後倫敦奧運的首天,角色變成為觀眾,甫下飛機,即奔到排球場館Earl’s Court觀看女排開幕戰,以下是個人看倫敦奧運的一些點評。

七月二十八日早上,倫敦天氣颯爽,來看女排賽事的觀眾如鯽到來。身穿紫與紅色制服的義工微笑着與觀眾道早安,指示我們去保安檢查區。安檢人員一律身穿陸軍裝,看上去比京奧的安檢更嚴謹,實情是,較之北京安檢板着臉的威嚴,這裏的陸軍裝人員更為友善。其中,一個穿制服的大男孩跟同伴說笑道:「要擺出奧運式的微笑喔!」我問他們是否義工,他回答說所有陸軍裝人員均是軍人和警察。其實愛玩樂本是孩子們的天性,在北京鳥巢內那些二十歲上下的武警軍人都喜歡拍照和上網,只是部隊管得嚴他們未敢造次。

排球場館的工作人員讓我覺得,他們都是抱着輕鬆的心態來參與奧運的。京奧的氣氛是,這是關乎國家聲譽的頭等大事,所有義工都要嚴陣以待。事前要參與三到四天的培訓,觀眾提出任何問題都要盡量解答。排球場館的義工數量不少,但向其中三個詢問當天的賽程,居然都回答不上。難怪義工Alan Marshall說,倫敦奧運不出錯蒙羞,已是萬幸(他提到日前誤把南韓國旗當作北韓國旗一事)。他並非唯一有這想法的人,在香港我也聽到過英國人自嘲,彷彿英國人都對自己都沒太大信心,難得是他們還能夠一笑置之。

Alan是年紀較長的義工,太太在奧林匹克公園當義工,他們到過北京觀看殘奧,很是讚賞。京奧的義工,大多是當地的大學生,而倫敦的則多是退休人士,最年長的是一名84歲的老伯。比起京奧很多的義工培訓,Alan他們只聽了一下午四小時的簡介會,便要上崗。也許因為培訓信息不足,義工人數雖多,也都樂於協助觀眾,但互相的配合有誤——很多義工在場館外候命,顯得場內人手有點少。京奧當局會安排幾十輛大巴每天接學生由宿舍到場館當值,在倫敦,食宿都只能靠自己,跟往屆奧運安排相約。像他們在排球場館從早上六時到下午四時當值,清晨四五點便要出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在場外碰到一位中國籍的義工,趕忙上前「相認」。這位叫李璇的青島女生說,錯過了當京奧義工的機會,趁着來英國讀碩士後兩年的工作簽證期,報名倫奧義工,在三月份通過面試錄用。我們倆在拍合照留念時,另一名遼寧來英國工作的女生加入。她知道我沒有中國國旗,便贈我一張,好一同為中國女排打氣。出門在外,遇上志同道合的華人,不論來自五湖四海,都倍覺親切。

read more...

7/14/2012

倫敦奧運倒數十四天:夢想成真

七月六日,終於買下倫敦來回機票,破沉舟是也!

七月十日,拜托在倫敦的朋友,代我購買多兩張門票:二十八日的女排初賽(中國對塞爾維亞、日本對阿以及利亞)、八月一日的女子舉重六十九公斤決賽(後來才知道中國不派選手參加這級別,嗚嗚) 。朋友另細心地替我買了十英鎊的奧運公園入場票,十分感激。

七月十二日,從中國旅行社取得年初購買的羽毛球初賽門票,附有羽毛球賽事及場館指南、當天的倫敦交通通行證:


紅色系的設計,不知其他比賽門票是否一樣?
窩心的指南,我已大概知道自己坐哪

倫敦的票是豎的,北京的票是橫的。大家喜歡哪一個設計?

read more...

6/26/2012

人類,於心何忍!(之二)日惹動物市場

印尼日惹的雀鳥市場是著名的觀光景點,出發之前我在網上讀到,市場內出售貓頭鷹等各種珍禽異獸。當時的我一心想要獵奇,興冲冲地跑到該市場一探究竟。

最初看到的只是在香港雀仔街也能找到的籠養鳥,比較過份的也不過是把小雞染成五顏六色,都是一般無良商人的技倆。

沒想到轉角就遇到貓頭鷹,瞇着眼睛半睡半醒。牠們有的是幼雛,有的像是半成鳥。如果在這一刻,我還無動於衷,覺得圈養貓頭鷹不算過份的話,那麼當我看到這隻小猴子呆滯、無奈、甚至欲哭無淚的眼神時,我就完全覺得自己像個幫兇!我站在籠外,毫無辦法拯救猴子,而且間接助長了這種市場的存活。世間萬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籠子非常狹小

小猴子是在自憐身世嗎?

無盡的等待
除了猴子,我還看到一隻小山貓在籠內來回踱步,頻繁地呼喚自己的母親,任誰聽見也會動惻隱之心。也看到一隻不知名的鼠類動物皮毛受了傷,睜着眼睛一動也不動地靠在同類身上。一個當地的大嬸用毛巾抱着一隻幼鼠,把香蕉切小塊餵食……

山貓的叫聲一聽就知道有別於家貓,是野性的呼喚


可憐的受傷小鼠




數星期前,在電視上看見關於藝術館的豐子愷《護生畫集》展覽的節目,第二天馬上把書買回家,昨天終於去看了展覽,感動非常。其中一幅畫作題為《猿的歸寧》,畫的是一個人把猿猴放歸山林,讓我不禁想起那隻小猴子。豐先生說,護生即是護心,難道把屬於自然的動物買來養,心靈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嗎?
read more...

6/16/2012

印尼日惹、婆羅浮屠三日遊

驚覺自己在2012年還沒發表過一篇博文。這個夏天,非好好筆耕一番不可。
四月初從香港直飛到雅加達探親,順道旅遊。 甫抵步就看見入境的長長人龍。家人用印尼語向工作人員問路,馬上就被游說花錢免排隊入境,每人承惠港幣$200。諷刺的是,入境櫃位到處貼着英語警告:「Briber and Grater will be heavily punished(嚴懲貪污)」。奉公受法的我們,自然是乖乖排隊,但的確有貌似華僑的人付款了。
飲食篇
推介Satay Khas Senayan,串燒很有水準,雖然在當地物價水平來說滿貴的。印尼的糕點也是很有名的。最讓我有意外驚喜的是,在日惹第二天早上到酒店附近的街邊小店吃的 ‘Lontong’,酸辣湯裡面有米糕,很不錯。 水果方面,蛇皮果(Salak)在印尼境外不常見到,喜歡與否見仁見智,但可以一試。當地會用牛油果和糖製作飲料,風味不錯。

‘Rujak’──一種混合幾種水果、湯和辣椒磨碎的小吃,又甜又酸又辣。

觀光篇
普蘭巴南(Prambanan)在日惹東北,距離機場不遠。當地人的入場費只是30,000盾,但海外遊客就需要付上117,000盾。僱用導遊1小時70,000盾,但講解得有點急。在購票處的後面有資訊中心,可以拿介紹單張。遊人不算多,拍照挺好的。本來陽光普照的,突然下起滂沱大雨來,所有人都狼狽不堪。東南亞的雨季(我們的冬至春季)幾乎每天都會在下午下一小時的大雨,最好作好準備。

當晚到日惹市內的Purawisata觀看Ramayana爪哇舞蹈,連自助晚餐和司機酒店接送每人約250,000盾。自助餐的水準一般。司機在演出前帶我們進後台參觀,配角演員很多都是高中生。因為下雨,舞蹈移師室內演出,劃位是按照購票次序來定的,前排幾乎都給西方的旅行團佔了,座位又不是梯田式的設計,結果經常被高大的外國人阻擋視線。普蘭巴南隔天也有Ramayana演出,旱季更會在戶外表演,可惜碰好當天晚上沒有。
第二天早上8點多出發,司機就是前天晚上接載我們的那一位。因為看了各位對日惹皇宮的評價不是十分好,也就沒有計劃去。我想去雀鳥市場Pasar Ngasem ,司機卻說搬去別的地方了。我十分懷疑他說的,但他說會帶我們去另一個雀鳥市場,我也就同意了。Pasar Satwa dan Tanaman Hias離市內有點距離,本來看到賣的只是一般的籠鳥,後來竟然看到有賣小猴子、貓頭鷹、小山貓和不知名的鼠/猴類動物,我就覺得極為痛心,究竟來這裡參觀是否做錯了?當地人是否真的會飼養這些野生動物?

日惹市內我基本上都是在車上看的,甚至連主要街道Malioboro都沒有認真逛。可是感覺還是很好的,小街縱橫交錯,民居散落其中,植物繁盛,悠閒風光讓人感到很舒服。
終於來到此行的重頭戲──婆羅浮屠。在Manohara酒店卸下行裝後,我們立刻步行到5分鐘外的婆羅浮屠東面正門。有零星幾個導遊在討生意,我們砍價成功用50,000僱用導遊。婆羅浮屠的壁畫故事太多,導遊充其量也只能介紹一點皮毛而已。這時候又下起雨來,我們在拱門下避雨,不時有遊人離去。雨過之後,空氣特別清爽,山間仍見雲霧繚繞,別有一番風情。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到香港大嶼山大佛,也是在雨後,大佛同樣建在群山中央,也是這般空靈景緻。可見到佛教景點參觀,下雨並非壞事,甚至是件好事,至少遊人數量會大減。 我們逗留到婆羅浮屠5點多關門。晚上在酒店房間電視觀看英語介紹,才明白婆羅浮屠與附近的Candi Mendut 和 Candi Pawon 廟宇構成一個完整的朝聖體驗,只可惜時間有限未能一訪。影片長35分鐘,循環播放,也介紹了部分婆羅浮屠浮雕上的佛教故事。酒店並未在視聽室安排中文介紹影片,有點美中不足。 我們並沒有參加酒店安排的婆羅浮屠日出團(費用135,000盾),原本打算早上6:30吃過早餐後早早再參觀的,結果延誤到8點鐘,跟當地中學的遊學團撞個正著,沒有了前一天的寧靜,可幸陽光普照,造就一輯好照片。

民生風情篇
戶外吃飯的地方幾乎都有貓在討吃的,在婆羅浮屠門口也有。狗好像一次也沒看見。 在雅加達住的酒店下面是Kelapa Gading Mall,裏面應有盡有,碰巧是週末,商場和Food Court都人山人海,經濟很好的樣子,不過親戚說當地人喜歡先花未來錢,似乎不太好啊。

當地人推介印尼其他值得去的地方:Bogor(茂物)的植物公園、Bromo(還用多說嗎?)、Solo/Surakarta(日惹附近,是比日惹還漂亮的小城,治安好,道路寬敞舒服車又少,很適合步行的城市)、Malang(海拔較高的清涼度假城)、Belitung(聽說那裏的海比峇里還美)、Lake Toba(棉蘭附近的大湖)

後記:我是有點為印尼抱不平的——明明有那麼好的旅遊資源,為甚麼香港人總是不願意考慮呢?比起四年前去過的峇里,我更喜歡日惹,大概因為我不會游泳吧,而且日惹的遊客較少。
read more...

9/04/2011

續談Facebook

自從暫停了FB帳號,時間變多了,生活變平靜了。友人對上一篇博文給了些意見,出乎意料地頗有贊成的意思,所以我決定補充一些個人意見。

奇怪我為甚麼取消FB帳號的人,曾經建議我多開一個帳號,用來放一些自己的消息和相片,給最好的少數朋友看。原來的帳號,則用來瀏覽別人的動向。我覺得頗為多餘。一則,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來狩獵他人的八卦,太不智。雖然我還沒找到人生的方向,也並非日理萬機隨時能賺幾萬元那種人,但是時間總是不夠用,最好還是趁著腦袋沒有完全退化,多吸收點有用的資訊。二則,把自己的資料全部藏起,躲在暗處掠取別人的信息(雖然他們能放在FB,多少是想讓人看的吧),總是有點不公平,甚至有點狡猾。三來,因為提這個建議的是個男生,我就更反感了。為了八卦,有必要這樣嗎?

最近有人說,在FB上竟然再也找不到我,我聽著有點沾沾自喜。當大家都在用同一樣的手機、追同樣的目標(買股票買房子),我取消了FB帳號,彷彿做到了小小的特立獨行,豈不快哉?
read more...

8/14/2011

我和Facebook說再見

是的,我的確不用Facebook。別再問我為甚麼。我已厭倦了回答。所以請你讀下去,要是你真的想知道。

可是,首先,為甚麼要我解釋呢?不用Facebook真的有那麼奇怪嗎?為何你們都那麼詫異?當你們問我要FB用戶名,或是說在FB上見的時候,我拋出一句「我沒有FB」,你們總是感到不知所措,問我為甚麼,甚至提議幫我開一個帳戶?但是如果你們聽到我沒有哪個電郵信箱,並不會有這樣的反應。原來FB真有這麼強大。一向崇尚多元文化、百家爭鳴的我,更是覺得取消FB帳戶絕對正確。

嚴格來說,FB並不允許我註銷帳戶。充其量我只能暫停帳戶,FB隨時歡迎我重投其懷抱。它真的橫蠻得過分。

我從來就不是FB的支持者。我不覺得FB讓我的生活變得美好。在英國的時候,兩位分別來自希臘和塞爾維亞的好朋友就堅絕不開FB帳戶。我是受了他們的啟發。下面是我一些個人想法:

FB滿足我們八卦的心態。你們說喜歡到FB瀏覽別人的相片、最近做了些甚麼,說穿了,就是八卦。我曾經在一份新工作開始前,被同期入職的新同事問我是否某某中學的,又說我們是校友云云。這件事讓我有點吃驚:我在FB上小小的一個資料,竟然會吸引到素未謀面的人,況且同期入職的大概有三十人,這位同事該不會調查過我們每一個的FB吧?老實說,即便了解了我們的背景,那又怎樣呢?難道我們就能成為知心好友嗎?八卦,是因為空虛。因為生活沒有更好的內容,於是以別人的事情來填補。這跟有些人貪婪地渴求名人的私隱是一樣的。只是在FB,更為氾濫,因為人人都成了名人。

我想要多一點私隱。
上述事件過後,我便甚少放個人資料在FB,偶而登入只是為了查看郵件。有舊同事把我加到朋友冊,我雖然知道但遲遲未有允許。在我離職時,他當面問我何以不把他加到朋友冊,氣氛有點尷尬。另一次,一個外國的同學又當眾問我同樣的問題,更說明明看到我在FB上有其他活動。其實不把他們加入朋友冊,是清楚我們不算是朋友。結果我和這兩個人再也沒有聯繫。選擇朋友是我的自由,不必他人知道或過問。

「標籤相片(tagging)」是另一件讓我害怕FB的功能。為甚麼我們合照之後,你不發到我的郵箱,而是要公諸於世(真的有人會去看)?你也許會說,不喜歡的話移除標籤(untag)就好了。可是,我哪有空全天候監察FB,在標籤之後馬上移除?而且,你標籤了我們的相片有可能是出於一片好意,我又怎好意思抹掉你付出的時間?取消FB,是最一了百了的解決方法。

FB使我不快樂。即使只是登入去查看郵件,我還是忍不住在首頁八卦一下別人的動向。可是,喜歡比較的我,看到別人升職加薪、結婚生小孩,羨慕之餘總會想,這些好事為甚麼沒有降臨到我身上?小事情例如別人貼了個動向,招來很多朋友的回應,我又會想自己好像沒有那麼多的朋友(這當然了,因為我根本不會張貼甚麼,自然不會有人回應甚麼)。既然越看越不快樂,那為何還要看呢?

當然,FB也有它的好處:方便,有助發起討論或對社會的關注等等。我只是想看看,有沒有一種沒有FB的生活方式。


read more...

7/04/2011

生活質素

偶然看見Monocle雜誌評選全球生活質素最高的二十五個城市,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居首位,我一點也不意外。赫然發現,前兩年不上榜的香港,今年居然進佔第十七位,排名比溫哥華還要高。

這世上本來就充斥着各種評選,而不同的評選有不同的標準,所以也不必太放在心上。不過,時值本地多事之夏,媒體每天報導的不外乎房價高、工資低、通脹升,再加上無日無之的政治爭論,的確很難把這些和高生活質素聯繫起來。

細閱雜誌短短幾段的點評,香港的排名躍升,主要是因為這裏的藝術文化發展。其中提到的香港國際藝術展,原來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型藝術博覽會,匯聚各地的畫廊和買家。我雖然略有所聞,也感到與有榮焉,但這畢竟和普羅大眾的生活並沒有太大關連。

雜誌也提到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規劃,這個我就比較關心了。但這些年來,一直只聞樓梯響,本來熱切期待,香港會有像紐約倫敦的頂尖博物館和表演場地,結果還是被負面的新聞給冷卻下來。

評選注重城市的藝術文化範疇,我是完全贊同的。生活並不只是有麵包和屋頂就足夠的。如果說這兩項理應優先,也是無可厚非。香港過去被稱作「文化沙漠」,卻正是因為缺了藝術這一塊。我樂於看見香港的藝術越來越蓬勃,更衷心希望,她會是我一直鍾愛的樂土。

read more...

5/31/2011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時候夏天放學回家,在校巴下車點抬頭一看,發現屋簷下有好幾個鳥巢,小鳥在孜孜索食,興奮得拉住母親的手指給她看。時間一晃二十年,雖然仍舊住在大圍,但鳥兒的事早忘得一乾二淨。最近得知香港觀鳥會燕子研究組每年均會舉辦燕巢調查,想起從前見過的也許就是燕子巢,於是毛遂自薦協助調查。

這才發現原來黑身白腹的小家燕頗喜歡在大圍唐樓的屋簷下築巢。每逢下班回家,總會看見燕子父母矯捷飛翔的身影,在馬路上高樓之間穿梭捕食蚊蟲,然後滑翔下降流暢地回巢,馬上又回到空中繼續覓食,真讓人想起《燕詩》的描寫,也讓我不禁駐足欣賞。

第一次用雙腳認真探索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大圍。走進大圍村尋覓鳥蹤,圍村窄道縱橫交錯,不覺走到了隱蔽的祠堂,教人驚喜的是,忽然聽到百鳥爭鳴的聲音,原來是一家舊式觀賞鳥店,籠子內滿是畫眉和鷯哥。圍村的房屋太擠,燕子倒是偏愛面向馬路的唐樓。在大圍一共找到約二十個巢,其中十個在使用中,養育二十多隻雛鳥。只見小鳥頻頻張開黃邊小口催促父母餵食,巢裏太擁擠,父母便會站在附近的電線或水管上歇息並守護幼兒。

至於小時候發現鳥巢的地方,前兩天黃昏時再去看,六七隻小燕子羽翼已豐,吱吱地在馬路上練習飛翔,熱鬧非常。
read more...

9/25/2010

托斯卡尼五日行 之三


西也納(Siena;無統一譯名)對我來說是此行的重點,比佛羅倫斯更甚。五年前在美國的大學選修了一門美術史,看見了西也納的廣場、鐘樓和壁畫,便一直嚮往。意大利友人說,到托斯卡尼不能不到西也納去,於是一大早起來,帶我們到火車站買巴士票,還囑咐我們說,在車上盡量不要打瞌睡,因為沿途風光明媚,很有托斯卡尼特色。事實果真如此,連綿起伏的山丘上長着一排排的柏樹,即托斯卡尼的代表樹,到處都洋溢着一股閒適的畫意。
大約一小時多,我們抵達西也納,在咖啡館喝一杯濃稠的熱巧克力,然後坐在Piazza del Campo廣場上曬太陽,儘管氣溫不到十度,但和煦的陽光、跟着父母來散步的小孩和小狗均讓人窩心。因為和歐美的同學在一起,我不得不摒棄香港那套急速的旅遊觀,放慢腳步去享受。
廣場之後,我們到了西也納的大教堂。整座教堂佈滿了黑色橫紋,活像斑馬。到處踱步,我們找到了十四世紀聖女St. Catherine的故居。建築簡約但工整,建在山腰上,因此可眺望山下景色。那時正值日落,夕照山城,美不勝收。
回到阿雷佐,到了一家有社會主義背景的酒吧Aurora喝酒。慢活的一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