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2012

奧運後記——剪報集

奧運曲終人散,倏忽已兩周有餘,除了中國金牌運動員上周末訪港泛起些漣漪,基本上已成舊聞,再提起也只怕人家說老套。只是,奧運後一直事忙的筆者,直到昨夜才有空整理從倫敦帶回的報章,像是重溫了一次比賽盛況。

早拜托了當地朋友替我留起奧運剪報,這是《衛報》報導開幕禮,標題呼應「Isles of Wonder」的主題


報章以大篇幅報導英國運動員的成績,基本上有讚無彈


從Stansted機場免費拿的運動周末刊,詳細介紹男子100米跑的主要選手


筆者永遠的奧運英雄,澳洲游泳好手Ian Thorpe(港譯:科比,外號「大腳八/Thorpedo」)為BBC擔任游泳評述,十分專業,外型又討好(見報導首二段讚賞他的時裝觸覺),在英國粉絲甚眾


左上角起順時針:科比評葉詩文破世績十分中肯,拿當年的自己做例子,說年輕運動員絕對有能力把紀錄縮短好幾秒,請大家不要看運動員來自哪個國家來作指控(真不愧是我的偶像!);英媒錯把林丹說成24歲;又是爭論葉詩文成績的報導;倫奧義工叫做「Games Maker」,多好聽的名字!這裡說共250,000人申請,最後錄用70,000名義工


read more...

8/06/2012

奧運與商業

不論喜歡與否,奧運與商業都是密不可分的。從贊助商的廣告到播映權爭奪,牽涉的都是龐大的利益。倫敦奧林匹克公園內有一家全球最大的麥當勞,樓高兩層。當地朋友說運動與快餐似乎有衝突,但這家快餐連鎖集團作為官方贊助商由來已久,午飯時間更大排長龍。公園內各贊助商的展館林立,彷如世博一樣。


有人認為,要真正地欣賞奧運,就應該撇除這些週邊商業因素,只專注運動員的付出和表現。可是,對一般觀眾來說,奧運之中有一點商業元素,也並非壞事,最好是能買一些紀念品來懷念精采的賽事。運動場內鬥得激烈,場外的商店也應當商機四起。大家說倫敦奧運的氣氛不如北京,個人認為是因為少了豐富的紀念品支持。離開香港前,筆者問親友誰想收到奧運明信片,大家都踴躍把地址傳來。四年前,筆者在北京忙著寫明信片。大家都想要鳥巢和水立方,也有人不介意收到老山單車賽場等冷門場館。當時大家可以蓋上吉祥物印章,在鳥巢寫下「102008」的郵政編號,直接在各個場館寄出。

這幾天,逛了幾個奧運商店小攤,都沒找到明信片,該如何向朋友交差?倫敦羽毛球場館的商店店員說,該店沒有出售明信片,真要找的話只能到奧林匹克公園和海德公園的旗艦店碰運氣。今天到了奧林匹克公園的超級商店(Megastore),證實倫敦並沒有推出明信片,一眾親友要失望了。

超級商店外大排長龍, 店內人來人往, 筆者卻入寶山空手而回

倫敦的奧運紀念品系列明顯較為單薄,吉祥物固然比北京少了三隻(而且,你能分得清楚兩隻單眼仔Wenlock和Mandeville嗎?),產品種類也不外乎襟章、毛公仔、水壺和T-shirt,選擇不多。對比起來,北京奧運的紀念品真是百花齊放:卡牌、指甲拑等等,應有盡有,光是郵品種類就已教人眼花撩亂。
雨傘--很切合英倫天氣的商品

一式一樣的鎖匙扣和款式不多的襟章

我向羽毛球館的義工Fiona抱怨買不到好的紀念品。她說英國目前的經濟,也不容許多生產商品。奇怪,不正是因為經濟差,才應該好好敲遊客一筆嗎?話說回來,上面提到奧運的焦點應該更多落在運動員身上,而非一眾明星合唱的奧運主題曲CD和紀念商品。按照這個說法,倫敦奧運的商品數量少,倒不是敗筆,反而可幫助觀眾還原基本步了。

值得一讚的是,倫敦到處可見支持英國隊的紀念商品「Team GB」系列,不少當地人都會購買,他們甚至還有專門的英國隊吉祥物獅子「Pride」。雖不知道售賣收益會否用來幫助本土運動員,但至少顯示出國人同心支持同胞作賽。看到英國人對拿到銀、銅牌的運動員十分擁戴,反觀我們是否只看重金牌選手呢?
read more...

8/02/2012

寒風冷雨中的夏季奧運會


儘管倫敦奧運首個賽事日天朗氣清,當地人紛紛說是好兆頭,言猶在耳之際,第二天就刮起寒風下起雨,雖偶見陽光,但整體上烏雲密布,格外的凄冷。英國人對此自然見怪不怪,披上一件風衣或雨衣,便照樣坐在海德公園地上看電視直播,待舞台上演現場音樂表演,更手舞足蹈如同派對一樣,絲毫不受風雨影響。難為了來自亞熱帶地區的筆者,雖也有所準備,但仍冷得發抖,當夜就得了傷風。

諷刺的是,奧運第三天又回復陽光普照的天氣。買了羽毛球賽事門票的我,只好帶病去看奧運。到過倫敦旅遊的都知道,那裏地鐵由於太舊,是沒有空調的。碰巧遇上奧運開幕後的首個工作天,人流增加,地鐵車廂裏密不透風,更加重了傷風症狀。好不容易撐到場館所在的郊區,多了一點清爽空氣,才不致昏倒錯過賽事。

誰知道進了場館,又是一個空氣不流通的火爐。這個叫做Wembley Arena的場館,比鄰奧運足球場,並非新建的,而是改裝的場地。記得四年前曾在電視上看過,為了不讓空調影響到輕盈的羽毛球,同時為了觀眾可以享受到空調,北京奧運的羽毛球賽館會在觀眾席座位下送出適量冷氣。倫敦奧組委顯然不可能在改建的場地做同樣的設計,於是便苦了觀眾,不少人需要拿手上的紙當扇使用。有的人捱不住,便到冷氣充足的大堂休息,等世界排名第一的李宗偉出場時再回來。這難免對排名較後的選手不太好,為甚麼他們作賽時,觀眾都跑掉了呢?來自澳洲的場館義工Fiona也只能苦笑,觀眾說,這裏太悶熱的話,你們就到外面呼吸一下空氣吧。

在這樣寒熱交替的日子看比賽,發生了一段小插曲。話說從香港中旅社領到羽毛球門票時,也領了一張比賽當日使用的交通卡,可是這張卡有問題,不能通過閘口。車站職員不肯換一張,只是讓我把問題卡出示給閘口職員,由他們放行。在Wembley車站,當我把卡出示給職員,說「這張卡壞掉了(This card isn’t working.)」,那位大叔卻說:「甚麼叫壞掉了,英格蘭所有東西都好好的。(Everything is working in England.) 該不會這是張偽票吧?」我馬上出示羽毛球門票,他再看清楚那張交通卡的編號,說接到通告,編號尾是65的票會有問題,向我道歉。
 
被冤枉偽造車票,怎麼說也是不愉快的事。就如反覆的天氣和悶熱的羽毛球館一樣,英國也不可能在每方面都十全十美。很不幸,我遇到了如此過度自信的英國人。香港人素來講求顧客至上的服務態度,正是因為我們深知世事難有完美,所以要不斷力臻至善。
read more...

8/01/2012

倫奧氣氛 各有各說


人們都說倫敦奧運的氣氛不怎麼熱烈。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也在不斷探討,當大家都買不到票的時候,游泳、網球、體操和排球場館在首日賽事怎麼出現了許多空座。當中原因未明,但空座似乎都是預留給贊助商的。回想起北京奧運,主辦方也是出盡法寶填滿觀眾席。筆者就曾免費看了男、女子乒乓球團體賽的總決賽,而且是前排座位,都是給北京大學在鳥巢當義工的學生坐滿的。另外還獲發了一張拳擊的門票,只是因為在鳥巢當值後太累,路途又太遙遠,放棄了進場,心裏有點愧疚。即使是在鳥巢這樣的熱門場館,早晨的初賽,在頂層的座位也得靠學生團來填滿。

假如奧運氣氛和入座率是成正比的話,那麼倫奧當局沒有確保熱門賽事場館爆滿,的確是失策,但相信他們會急忙補救。在我觀看的女排初賽場館,雖有少量空座,但氣氛仍頗為熱烈。尤其當中國女排對戰塞爾維亞,場館四處叫喊「中國隊加油」,彷彿這是中國主場。為數不多的塞爾維亞觀眾也齊心地以宏亮聲線反擊,有點準決賽的聲勢。相比之下,之前一場日本女排對阿爾及利亞就安靜得多。日本球迷雖然也會揮動國旗,但不會喊口號,相對沉靜。外向一點的英國觀眾則發起玩人浪,大家都嚮應,令現場更有派對氣氛,實在跟京奧相差不遠。

另一邊廂,在海德公園(Hyde Park) BT London Live,三部大電視屏幕全天候直播賽事。這就結合了英國人喜歡到公園野餐曬太陽的習慣,現場還有不少小食和啤酒攤,晚上更有歌手表演,十足嘉年華一樣。當中難免夾雜一些商業元素——官方零食供應商(official treat provider) 吉百利設置了充氣巧克力屋,吸引很多人排隊。三星也建了有空調的手機展示館。但整體來說,還是悠閒掛帥。在電視屏幕前,沒有劃位,也沒有觀眾喊支持口號,只有零星的國旗陳列,一切都顯得隨意。黃昏前後人來得越來越多,實行周末狂熱。

公園外,市區各處可見穿桃紅色制服的旅遊大使,跟北京的安排一樣。特別的是,馬路邊多了許多穿熒光粉紅色制服的交通督導員(Stewards) ,指導遊人按交通燈過馬路。馬路規距,全世界都差不多。這種照顧提示,是否有點過於「溫馨」?
read more...

7/31/2012

再續奧運緣 倫敦首日觀賽後記


筆者四年前是北京奧運主場館的觀眾服務義工,四年後倫敦奧運的首天,角色變成為觀眾,甫下飛機,即奔到排球場館Earl’s Court觀看女排開幕戰,以下是個人看倫敦奧運的一些點評。

七月二十八日早上,倫敦天氣颯爽,來看女排賽事的觀眾如鯽到來。身穿紫與紅色制服的義工微笑着與觀眾道早安,指示我們去保安檢查區。安檢人員一律身穿陸軍裝,看上去比京奧的安檢更嚴謹,實情是,較之北京安檢板着臉的威嚴,這裏的陸軍裝人員更為友善。其中,一個穿制服的大男孩跟同伴說笑道:「要擺出奧運式的微笑喔!」我問他們是否義工,他回答說所有陸軍裝人員均是軍人和警察。其實愛玩樂本是孩子們的天性,在北京鳥巢內那些二十歲上下的武警軍人都喜歡拍照和上網,只是部隊管得嚴他們未敢造次。

排球場館的工作人員讓我覺得,他們都是抱着輕鬆的心態來參與奧運的。京奧的氣氛是,這是關乎國家聲譽的頭等大事,所有義工都要嚴陣以待。事前要參與三到四天的培訓,觀眾提出任何問題都要盡量解答。排球場館的義工數量不少,但向其中三個詢問當天的賽程,居然都回答不上。難怪義工Alan Marshall說,倫敦奧運不出錯蒙羞,已是萬幸(他提到日前誤把南韓國旗當作北韓國旗一事)。他並非唯一有這想法的人,在香港我也聽到過英國人自嘲,彷彿英國人都對自己都沒太大信心,難得是他們還能夠一笑置之。

Alan是年紀較長的義工,太太在奧林匹克公園當義工,他們到過北京觀看殘奧,很是讚賞。京奧的義工,大多是當地的大學生,而倫敦的則多是退休人士,最年長的是一名84歲的老伯。比起京奧很多的義工培訓,Alan他們只聽了一下午四小時的簡介會,便要上崗。也許因為培訓信息不足,義工人數雖多,也都樂於協助觀眾,但互相的配合有誤——很多義工在場館外候命,顯得場內人手有點少。京奧當局會安排幾十輛大巴每天接學生由宿舍到場館當值,在倫敦,食宿都只能靠自己,跟往屆奧運安排相約。像他們在排球場館從早上六時到下午四時當值,清晨四五點便要出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在場外碰到一位中國籍的義工,趕忙上前「相認」。這位叫李璇的青島女生說,錯過了當京奧義工的機會,趁着來英國讀碩士後兩年的工作簽證期,報名倫奧義工,在三月份通過面試錄用。我們倆在拍合照留念時,另一名遼寧來英國工作的女生加入。她知道我沒有中國國旗,便贈我一張,好一同為中國女排打氣。出門在外,遇上志同道合的華人,不論來自五湖四海,都倍覺親切。

read more...

7/14/2012

倫敦奧運倒數十四天:夢想成真

七月六日,終於買下倫敦來回機票,破沉舟是也!

七月十日,拜托在倫敦的朋友,代我購買多兩張門票:二十八日的女排初賽(中國對塞爾維亞、日本對阿以及利亞)、八月一日的女子舉重六十九公斤決賽(後來才知道中國不派選手參加這級別,嗚嗚) 。朋友另細心地替我買了十英鎊的奧運公園入場票,十分感激。

七月十二日,從中國旅行社取得年初購買的羽毛球初賽門票,附有羽毛球賽事及場館指南、當天的倫敦交通通行證:


紅色系的設計,不知其他比賽門票是否一樣?
窩心的指南,我已大概知道自己坐哪

倫敦的票是豎的,北京的票是橫的。大家喜歡哪一個設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