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2013

大圍到大埔/馬鞍山單車路線

在大圍,我曾無數次聽到來踏單車的區外人問,到大埔該怎麼走啊?身為「地頭蟲」(在地人),在此「指點迷津」一下:

首先,從大圍站A出口出來,租了單車,便沿單車徑走,馬上便遇到上坡/下坡的分岔路,這時候要走右邊的下坡路。上坡的路只能去大圍的工業區:

記得不要上斜坡,靠右走

read more...

2/17/2013

大圍單車記憶

相約在大圍踩單車去大埔,是幾代香港人的共同回憶吧。中學生們大概不知道,這裏曾經有香港唯一的單車公園。

身為大圍的忠實居民,豈可不會踩單車?單車和游泳,是公認必須學會的兩種運動。很遺憾,儘管小時候在沙田體育學院受過魔鬼式游泳訓練,無奈我是一隻天生忌水的青蛙。父母只好寄望在單車上,幸好大圍從來不乏租單車店,更有單車公園,簡直佔盡地利。

母親曾帶我到大圍村村口的小公園練習單車。今天,這個公園每逢周日便會有不少外籍家務工聚會,但是當年尚算一個清靜的練習場。倒是單車公園,在假日總是人頭湧湧的,說實在,並非一個暢快騎單車的地方。

read more...

2/12/2013

多元文化尖沙嘴

家住新界大圍的我,惟有到尖沙嘴去,才會體會到香港是個國際都會。雖然現在的大圍也有白種人和南亞裔居民,外籍傭工也不少,但仍是華人為主的。中環也很國際化,但各國白領和遊客總是行色匆匆地遊走在商場和辦公大樓之間,惟有夜間的蘭桂坊和周日坐滿外籍傭工的街道,才會完全展示出此地的多元化。

尖沙嘴卻是經常讓你體會到多元文化的。不但街上滿是各地的遊客,還有重慶大廈外聚集的黑壓壓的黑人。這是一種市井的、平民的國際化。

不知道你踏足過重慶大廈沒有,要是有的話,是不是只是為了去品嘗咖哩呢?會否因為害怕不熟悉的臉孔,不敢在地下大堂稍作停留?要說這是個危險的地方嘛,重慶大廈卻是不少背包客的落腳點。光是地下一層,就有各式各樣的南亞小吃店和手提電話修理站。來自尼泊爾、巴基斯坦和非洲各國的小老闆在幾十呎的空間默默耕耘。在大廈的某一層,服務中心每天接待在港等候轉往外國的難民,既提供一些簡單的興趣班,又有少量短住單位。

重慶大廈是世界的縮影。難怪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Gordon Mathews鐘情研究,並為她著書立說。

不遠處,是大家都知道的清真寺,卻只會N過而不入。其實地下大堂是能進去的,清真寺還會不定期舉辦免費的伊斯蘭入門課程。當然了,尖沙嘴也有天主教玫瑰堂和聖公會聖安德烈堂等。

知道這些,全因一群有心人組織「文化交遊」。探索世界,實在可以從足下開始。

參考資料:
http://www.cuhk.edu.hk/ant/gordon/ Gordon Mathews簡歷

http://www.facebook.com/pages/Ghetto-at-the-Center-of-the-World-by-Gordon-Mathews/152753011439107 關於重慶大廈的書籍之一: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read more...

2/10/2013

沖繩冬日慢活賞鯨記

真的,就算日圓下跌,日本原來也不在我的冬季避寒旅行計劃當中。只因往南飛的計劃泡湯,而又剛好讀到,十二月到四月是沖繩的賞鯨季節,不必到斯里蘭卡Mirissa能看到座頭鯨,便拍板去沖繩。

很會擺pose的冲繩夜貓
說到沖繩,都會想到石垣島的陽光與海灘吧。冬季當然欠奉了,再說我也不會游泳。這就造成了難題──不玩沙灘,那霸市只有一條購物街国際通り,絕不能跟東京大阪相提並論,那幹嗎要來沖繩?!

国際通り充斥著專為遊客而設的商店和食店,讓人有點吃不消。街道很短,很窄,說不上有任何特色。第一公設牧志市場的海產店攤數量遠比想像中少。很明顯,我陷入了把沖繩與東京築地市場比較的誤區。店攤僱用了不少會說中文的員工,非常賣力推銷。我們買了夜光貝、蝦、刺身和海葡萄,隨即被領到二樓好像也是華人開的食店。只能說,海產並不如想像的新鮮,唯有海葡萄因為是初嘗,印象深刻。

夜光貝上綠色一串串的就是海葡萄
 第二天從那霸公車站(近旭橋站)120號公車到沖繩島中部的球村。車程單程已1小時15分鐘,車資1,040日圓,很貴呢。上車後才發現,每逢周末可以先從那霸公車站購買2,000日圓的公車通行證。沿途看見遼闊的美軍基地。

公車都是單層、小小的。上車先拿「整理券」,下車投券和按距離付車資

琉球村面積不大,展示一些傳統房子和工藝,還有動物(主要是蛇),跟前年參觀在奧斯陸的挪威民俗博物館很像,只是規模小很多。印象最深的,是紀念21日琉球建國紀念日,下午1點的表演。老阿嬤頭頂玻璃瓶子跳舞──


本來要去本部八重岳或名護賞櫻的,無奈氣候溫暖,櫻期已過,再說得坐一小時公車。沖繩島之大,果真不容忽視。但我不同意在酒店偶遇的香港遊客所說,沖繩必須開車遊玩。旅遊總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吧。

晚上到新都心逛商場,來日的指定動作。後來問同行朋友沖繩好玩不,回應是一句勉強的「一般」。只能寄望第三天早上的賞鯨之旅了。

在網上預約了Sea Sir那霸店的賞鯨團(4,800日圓約3小時,連接送)同團還有6個香港人和2個馬來西亞華人。開船前,會講粵語的導遊簡短介紹,然後他再沒有太大的作用。在那霸港內風很大,倒是出了海溫暖多。近早上十點,終於發現座頭鯨噴水,後來更有一對母子圍繞我們的船好奇地轉,神奇的經驗!


照片拍得不多(又不是專業野生攝影師,還是用眼睛記錄好了)帶上雙筒望遠鏡的決定是正確的!仿如在電視一樣,能清楚看到鯨魚尾巴。雖然導遊說過,不要一下子聚到船的左右兩邊,可是,近距離啊!就連守規矩的日本人也把警告拋諸腦後。

同一時間有五隻船(包括我們的)組成圓圈,等候鯨魚母子「駕幸」。當然,不是每隻船都那麼幸運。Tropico旅行社的船比Sea Sir的要小,也許會更容易暈船。有的船長經驗不足,被錯誤的蛛絲馬跡牽引,把船開走了,才發現鯨魚還在原來的位置。賞鯨真的很講求運氣。祝各位好運!

看過鯨魚,我已心滿意足。下午坐83號公車參觀沖繩王國玉泉洞是首次參觀鐘乳石洞,洞裏燈光配置還不錯,至少沒有那種七彩俗色。這個主題園其實跟琉球村很像,我特別推介的是下午4點在Eisa廣場的鼓舞表演,演出者都非常投入,可惜不允許拍照錄影。從那霸公車站到此處來回車程約2小時。
 

最後一天只去了舊王宮首里城,雖然是周一但遊人很多,包括見學旅行的中學生。王宮是翻修過的,不是原貌,特別是能看到清朝皇帝賞賜的字匾。看過中日的皇宮或大將軍府,便不會覺得此王宮華美。倒是從山坡上遠眺那霸市和海洋,十分舒坦,附近的古圓池都有韻味。



11點到附近的名食店首里そば排隊,半小時後終於吃到600圓的大蕎麥麵。湯底清濃,稍嫌過清。麵條是手的,富嚼勁。灑上沖繩特產「島唐辛子」(盛燒酒浸辣椒),為沖繩四日遊劃上完美句號。


 


 




read more...

1/26/2013

大圍村探祕(之一)

在大圍住了9,000多天,我居然都沒有踏足過大圍村半步!看看Google地圖,就知道大圍村盤踞了大圍一大片土地,肯定有很多值得看的東西。無奈從大圍火車站A出口出來,大多數人都只會沿最熱鬧的「大圍道」走,找吃的玩的。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大圍村是可以走進去的嘛!


read more...

12/05/2012

記一位意大利友人



貝雅翠莎是我們這幫倫敦波希米亞族的靈魂人物。在開課前的茶會上,所有新生都積極結交新朋友。貝雅翠莎偶然跟我站到一塊,互道姓名後,她問了一些關於香港的事。
「我的表哥曾到過香港,為意大利時裝品牌的旗艦店做內部設計,他說香港的商店都好小。」
她說自己在意大利都靈念過大學。「都靈不就是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嗎?」我們於是聊起彼此熟識的城市。
上完第一節課,貝雅翠莎問我要不要跟他們一起吃午飯。就在這頓飯,波希米亞小組初步成形了:貝雅翠莎、波蘭裔德國女生瑪爾塔、美國人馬修、長相突出的希臘女生娜法莉,還有害怕跟他們格格不入的我。

read more...

11/30/2012

歐洲的中國迷--中國的信徒

比起年輕一代,已退休的Jo投入中華文化就沒有後顧之憂。我們結識在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學院的一個中國文學講座。那天是赤口,不宜拜年見朋友。華裔講者因事爽約,害我們白等了一個小時。Jo問我是怎麼回事,我只能苦笑。聊了幾句,她知道我是香港人,便說:「你們香港人經常否認自己是中國人,不太好吧?」我真是有口莫辯。

她說自己在學普通話,正愁沒了會話伙伴,問我可否幫她練習口語。

「你別介意我這麼直接,我也被拒絕慣了,你不願意的話就算了。」

也罷,老人家學習漢語也確實不容易,就當個中文推廣大使好了。

很快我便發現,Jo對中國的熱愛遠遠超過我的預期,在她眼裏,中國是最美好的。每次當我稍微抱怨一下大陸和香港的問題,總會觸發這樣的說教:

read more...

11/23/2012

歐洲的中國迷--伯牙的知音

歐洲人對日本文化的接受程度似乎比較高。朋友們大都看過村上春樹的書,對他的《黑夜之後》推崇備至,甚至不會嫌《1Q84》太厚(當然,村上在中國也有很多讀者),他們卻說不出一個中文作家,好不容易吐出一個哈金,還是用英語寫作的。他們知道日式摺紙,卻沒聽過中國結。對他們來說,似乎只有中國菜能跟日本平分秋色。

不過,我慢慢地發現,自己對於中華文化叫座力的擔憂是過慮了,歐洲朋友偶爾也會讓人有意外驚喜——

read more...

11/18/2012

萍水相逢之二──在倫敦

三年前,託香港朋友的福,讓我在倫敦的大銀行打了三天臨時工,賺點生活費。第一項任務是當晚間包裹速遞員——還好不用自己騎自行車,而是坐銀行租用的私家轎車,到市區一家高級酒店送文件。


途中經過繁華的牛津街和攝政街,欣賞到悅目的聖誕燈飾。辦完事,回利物浦街銀行總部時,在車上看到一群人在牛津街揮舞某國國旗歡呼慶祝,警察在一旁護航。看不出來他們的種族,只知道並非本土白人,而且絕大多數是男性,分成三批擊鼓吶喊,有的坐在開蓬車上,猶如電視新聞上的球迷慶祝畫面。他們手上的國旗,綠白各半,中間有一彎紅色的新月和星星,大概是哪個伊斯蘭國家贏了甚麼運動比賽吧。

read more...

11/17/2012

托斯卡尼五日行 之五(完)

告別的一天,佛羅倫斯下了一整天雨,寒冷淒清。我們在中午前坐火車抵達,沒有安排好的行程──烏菲茲美術館沒有預定門票的話,注定是要排長龍的,況且同行的波蘭朋友已經遊覽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