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2014

遠大前程──覓得見習律師聘書(Training Contract)



(按:這或許是筆者關於進修法律和入行的最後一篇文章──始終想寫的是旅行──感謝各位支持。如有留言問題,仍會盡力回答。)

感謝讀者在前文《進修法律是否真有(好)出路?》的留言鼓勵,讓我知道在進修入行的路上並非孤單一個。很高興能夠分享,在申請了約30家律師樓的職位後,我終於接到2015年的見習律師聘書。

正如前文提到,兼讀進修者一般難於申請國際律師樓的暑假/寒假實習職位,而且招聘程序一般在兩年前開始,於是筆者在倫敦大學法律學士課程第三年的成績一出來,便馬上投了6份申請測試水溫,結果全軍覆沒。結論:倫敦大學不錯的成績+與法律無關的工作經驗+與法律無關的推薦人-PCLL實際成績=沒有回音

read more...

8/31/2014

香港舊建築系列(3)──大圍曾大屋



身為大圍人,倒好像從來沒到過曾大屋,實在說不過去。雖說其規模比不上元朗的圍村,但是曾大屋簡約的格局,背山面水池的座落,完全是嶺南村落景緻。當然,在急速發展的大圍,曾大屋被附近高聳的公共房屋遮擋矮化了,情況一如在東涌砲台張目四看只能看到一排住宅那樣。


read more...

8/30/2014

挪威奧斯陸2日1夜人文之旅



雖然是「走馬看花」,卻也把奧斯陸的精華都慢遊遍了。早嚮往北歐的悠閒格調,趁著當年人在倫敦,冰島火山爆發癱瘓歐洲航空後,Ryanair推出火山震撼價6英鎊單程飛奧斯陸Rygge機場,去轉了一圈。

提到挪威,更有名的似乎是卑爾根 (Bergen) 附近的峽灣 (fjord),或是令人垂涎的三文魚,都是與自然風貌有關。鑒於筆者是窮學生,又不會開車,只能在城市裡闖蕩。

在往 Bygdoy 半島的輪船碼頭所拍。北歐就是這樣愜意

read more...

8/17/2014

追憶倫敦窮日子

(前言:昨夜和法律課程的同學相聚,大家談的不外乎:見習律師的工資、工作量、鑽石戒指、哪個同學靠甚麼上位、打扮和手袋……我落荒而逃,久久不能眠。一直想着最近和吾友討論香港和倫敦的分別。友人說香港人總是以貌取人,話題一旦離開「錢」便告枯竭。之前又有一位久居英國的華人大律師說「香港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甚麼」。筆者不禁想念在倫敦的一年,於是翻閱波蘭同學臨別送贈的關於我們一班同學的「倫敦一年記」,終能入夢。今日以文誌之。)

友人分享了一篇名為「What It Feels Like to Leave London」的澳洲人網誌,我訝異於自己在倫敦的經歷、對倫敦的看法竟然與作者這樣相似。每天都在香港這個夾縫裡生存,記憶中的倫敦既遙遠又親近。決定也東施效顰寫一篇。

在 24 號巴士上(Pimlico - Hampstead Heath),倫敦最好的觀光路線,也是筆者每天的代步工具


read more...

8/09/2014

從大澳到吉澳,香港西南到東北(世界地質公園沉積岩園區)



夏天就是要出遊!繼6月份的大嶼山(大澳)一日遊,這次劃條45度斜線到香港東北端,參觀世界地質公園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全程近8個小時的行程在上午九點從馬料水碼頭開始,約1個小時走畢赤門海峽(即我們慣稱的吐露港Tolo Harbour)。名為「赤門」,皆因此處沉積岩含鐵量高,受遠古時期空氣中濃度極高的氧氧化生鏽。此處直到數十年前仍養殖珍珠,足見水質優良且風平浪靜。
紅色的沉積岩,蔚藍的海天,綠色的草木,誰說香港不美?

read more...

8/01/2014

香港舊建築活化系列(2)──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梅夫人婦女會(The Helena May)



今年兩次到金鐘正義道9號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觀展,為其建築環境驚豔!說是鬧市綠園絕不為過,舊英軍軍火工場、行人天橋、空中花園、瀑布流水設計配搭得宜,均為我獨享(平日中午時分),靜眺遠方高樓大廈,好個隱世的好地方。不過,從太古廣場或英國文化協會都得走一段上坡路,不論好天氣或下雨都有點吃力。

協會會員多為居港外籍人士,舉辦的講座動輒收費兩三百元,一向感覺跟普羅大眾脫節。年初免費展出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卡拉瓦喬(Caravaggio)畫作,機不可失,終能一探究竟。現在又舉行中國藝術家徐冰的展覽,成人入場費為30元。自問不懂藝術,觀展只為附庸風雅,但若時間充沛,在中心各處溜達一番,則覺得值回票價。順帶一提,該處還有西餐廳AMMO,落地玻璃窗開揚通透。


read more...

7/25/2014

香港舊建築活化系列(1)──饒宗頤文化館



香港貪新厭舊,古舊建築密度不及鄰近的澳門,但仔細搜索還是能找到隱藏於鬧市的歷史。

位於美孚地鐵站附近的饒宗頤文化館於20146月全面開放,趁著夏季好天氣前去參觀。住在大圍的朋友可乘坐286x號巴士,在饒宗頤文化館站下車。



read more...

7/18/2014

兩個中山紀念館:新加坡與香港



孫中山先生堪稱近代中國首席jetsetter(經常乘飛機到處去的人)。那是全球交通還沒有一體化的時代,但他的足跡卻遍及南洋、日本、夏威夷、美國、英國,為了中國的未來四出奔走,視野之廣遠遠超過我輩埋首手機年年飛日韓者。

年初到新加坡,參觀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這座舊宅原是華裔富商的居所,後來捐出作為孫先生在南洋的活動據點,現在還保存一張他跟追隨者在晚晴園草地的合照,彌足珍貴。但除此以外,與他相關的珍貴展品並不多,反而對近代南洋華人生活、之後抗日時期等等頗多介紹,可以視為一個小型的南洋綜合歷史博物館。房子本身是歷史建築,說不上金雕玉砌,但卻貫徹南洋建築廣闊通風的特色。最欣賞門前的大草地,沒有任何園林佈置,簡單舒適。



read more...

7/16/2014

兼讀PCLL第一年記



讀倫敦大學LLB的三年間,目標只有一個,就是進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Laws (PCLL)課程。如今兼讀PCLL一年過去,是時候回顧一下。簡括而言,就是以健康換來成績。值不值得,實在說不清。

辛苦指數高達10
各位只要看看課堂時間表就能想像得到。課堂集中在911月底、1月中-4月底,每星期23節晚間課加上周六下午一節課是家常便飯。筆者在學年初蹺課,還會愧疚,久而久之變成了常規 (看講課的是誰),只去要點名的小組課 (Small Group Sessions / SGS),其他Large Group Sessions (LGS) 只要有同學幫忙錄音就好了。因此,同學慷慨分享錄音是成功的關鍵!


有同學甚至兼職或辭職讀書,我想為了生活質素和健康,也未嘗不可。


read more...

7/11/2014

老街坊的大嶼山導賞遊



西西在1970年中期寫的《我城》,描寫當時的香港人趨之若鶩湧到歐洲旅遊,藉此逃離壓迫的生活,主角麥快樂卻愛在假日「到處走走」,指的是腳下這個城市。這段描述,四十年後依然準確。筆者也何嘗不是這樣──踏遍歐美亞洲多少地方,卻沒空探索香港的角落。繼去年遊歷西貢、初訪南丫島、勇闖南生圍之後,2014年也志在重新認識香港。

楊侯古廟廟祝貓,添了香油錢可以任摸(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