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2017

花蓮有雨,在山海之間,坐聽太平洋


六月初暴雨橫掃台灣前夕,與友人到花蓮一遊,天公並沒有造美,直到乘搭早機回港那天才完全放晴。 

花蓮的山海景觀
對花蓮的想像,大抵離不開美景跟慢活兩項,此行都滿足了,也有一些思考。抵步當晚,按民宿主人的推薦,到道地的欣欣麵館用餐。說是麵館,更像是海鮮食店或室內大排檔。或許是周末晚上尖峰時間又在下雨的關係,麵館場面有點混亂,等座位和等外帶的客人都擠在狹小的玄關,掌櫃的女士獨木難支,我們好不容易才跟她拿到號碼牌,眼睜睜地看著一桌十人家族聚餐的客人把櫃子裡的海鮮都點清光。苦候良久終於可以入座,海蝦跟曼波魚嘴邊肉都已缺貨,點了曼波魚皮、沙拉醬烤帶子等等。點菜又是一輪混戰,單子交給了阿姨,她卻一直在忙,交不到廚房去。等了好久,菜終於來了,混夾著別桌點的菜,而我們點的一些菜卻沒有來。結帳的時候,逐一跟掌櫃核對,她只是輕描淡寫地說著:「這個菜沒來,好。那個菜也沒來。」然後在單子上劃掉。這樣的經歷,將我品嘗美食的心思都澆熄。飲食業的操作固然繁瑣,我們抱著慢的心態而來,不苛求所謂的「快、靚、正」,也都習慣了被香港的業者近乎吆喝的對待,卻又慣於一定的效率和服務。一頓飯下來,我不禁想,喔,花蓮原來
是這樣的。慢會否等同於某種漫不經心呢? 

翌日,我們參加民宿安排的花東縱谷拼車一日遊,車子從民宿把我們接到旅行社,旅客在那裡付款,然後按指示乘坐不同的車輛出發。我們分配到的黃色計程車往南走了大約五分鐘,司機接到通知,得折返北邊的七星潭接一位漏掉的旅客。被落下的大陸男生怪可憐的,在民宿呆等了很久。坐了好一會車,司機大姐說,雲山水到了,可以下車走一圈,二十分鐘後上車。這些景點風光都不見特別美,本地旅客卻非常多,看來端午節連休,台灣人也熱中於四處走動。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是滿有趣的,沿著廢棄鐵道軌散步,環境跟展館都不錯。午飯在有名的滿妹豬腳,我們幾個拼車的旅客自行找位子坐下點菜。豬腳的確美味,可是跟前一晚上的經驗相似,因為餐館的亂哄哄還有室內的悶熱,我的美食欣賞裝置失效了。 

下午下起大雨,經過北回歸線標誌公園大家都不下車,直奔瑞穗牧場。鴕鳥是看到了(只有一隻),牛兒們在棚裡避雨,氣味很不討好。最後一站是花蓮觀光糖廠,看到一些日式老房子和大量出遊的台灣人。晚上到東大門夜市,旅客很多,但地方很寬不至於擠逼,只是大雨下大家都狼狽不堪。

接著到太魯閣國家公園。我十分期待,因為小時候,在家裡的冰箱裡放雞蛋的一格,發現老爸年輕時到台灣環島旅行的照片幻燈片(對,在冰箱裡!香港潮濕,老爸怕照片發霉就放進冰箱),對「東西橫貫公路」的牌坊印象很深。當日天色好轉一些,太魯閣沒讓我失望,處處是美景,更因為在雨後,山嵐漂浮,有一份脫俗的空靈。砂卡礑步道跟綠水步道都在我們能力範圍之內,不會很難走。坐車觀景也不錯,除了泥石崩塌的一幅山坡以外。汽車走在山坡底會危險,怵目驚心,管理局的解決方法,就是另建一條行車橋繞道而行。這讓我想起《看見台灣》裡,阿里山火車站背後光禿禿的崩壞山坡,還有清境農場對自然山體的破壞,為甚麼台灣人從前都不愛惜他們美麗的島嶼呢?從花蓮回來後沒幾天,齊柏林導演在花東瑞穗牧場附近拍攝時墜機喪生,讓人不勝感傷。七星潭海岸人不算太多,雖然天空烏雲密佈,但海仍然那麼遼闊深邃。旅行途中,即使天氣不似預期,也能看到美麗的一面。

正是此處,經典的地標



海岸聽濤
在花蓮的最後一天,不跑景點,體驗輕鬆慢活。逛逛文創園區、花蓮日日、O’rip 生活旅人,中午嘗鵝肉先生、公正包子,再到舊書鋪子當一會兒文青。書店的書架排列整齊,伸展至高高的天花,得爬梯子找書,但書迷不會嫌麻煩,反而認為這樣把書本一目了然很好。信步走到海邊坐下,靜聽海浪。這樣才是想像中的花蓮啊!而不是到處是人,匆匆忙忙的景象。從海邊又走到東大門夜市,假期過後安靜了許多,寬敞的步道走起來份外舒暢,雖然原住民一條街頭的烤玉米跟烤肉仍然要等很久,但是多了一份難得的閒適。雨後,寧靜,心境也變得清澄。


在花蓮遇見的動物朋友。流浪狗也不少
後記:隨著香港與花蓮的直航開通,相信越來越多香港遊客會到台灣東部去。沒想到,此行碰到好幾位大陸的年輕背包客。看來大家都對花蓮趨之若鶩呢。
read more...

4/07/2017

環保泡湯樂 香港西北隅 T‧Park [源‧區] 一天遊


2017 年冬日最後一場寒雨過後,一個放晴的周六,我們一行十人在香港西北的屯門聚集,乘車到稔灣路 25 號的 TPark [源‧區]。那是一段十五分鐘的車程,往左邊看,偶爾瞥見后海灣海天一色的景緻,但更多時間看到聽到的是重型車輛前後夾擊。這些車都是去哪裡的呢?沿途經過一個不大的貨櫃碼頭,也有疏落的工廠和發電廠,再往前就是新界西北堆填區(順帶一提,香港另外兩個堆填區在將軍澳和北部的打鼓嶺),旁邊就是我們的目的地TPark



read more...

3/24/2017

東非塞倫蓋蒂行 (6) — 哥羅哥洛 (Ngorongoro) 火山口


塞倫蓋蒂旁邊的哥羅哥洛火山口 (Ngorongoro Crater) 也是世界自然遺產,同是此行的亮點。第一次經過山口前往塞倫蓋蒂,霧極濃,看不清火山口的規模。進去觀光的那天,早上也是濃霧一片,還幸陽光終於驅散水氣,讓我得見火山口有多宏大。

居高臨下,看到火山口內的煙波水草

外國的旅遊書說,在火山口容易拍得好照片,因為四周都有高聳的火山緣作背景,與遼闊的草原構成對比也因為此處的動物不怕人,有遊客甚至說,火山口就像是動物園。我在這裡遇到幾隻獅子,懶洋洋睡在路旁,車子輪流上前讓遊客拍照,我們車子的影子覆蓋在獅子身上,我離牠只有兩米。確實,相較在塞倫蓋蒂火山口的野生動物比較容易接近。但是這裡沒有長頸鹿和部分羚羊品種,有說長頸鹿長得太高,走不下陡峭的火山緣;也有說這裡沒有牠們吃的金合歡樹 (arcacia)回想起來,我真看不到這種

高山作背境,與塞倫蓋蒂的一望無際是兩種風景
我和野生獅子最近的距離。看牠自信的睡相,果真是萬獸之王!

哥羅哥洛比起塞倫蓋蒂當然算小,但大半天的行程只能夠東南西北很快地遊一遍。午飯在河馬池畔野餐 (在車上,因此處飛禽喜掠奪遊人餐盒)。記得塞倫蓋蒂中部的河馬池,臭氣薰天,數十隻河馬擠在狹小的淺水池。這裡完全不一樣,只有少數河馬在寬廣的池內。餐後在池邊散步,好不寫意。
河馬池畔。咦,河馬呢?

繼續搜索動物,非常幸運地,看到最後一種非洲五獸,也是最難找到的犀牛。雖然只是從非常遠處觀察,即使透過望遠鏡,也只是模糊的一點,但是牠的體型明顯比旁邊的牛羚(或稱角馬),輪廓也不同。犀牛在水邊活動,沒有車子能靠近,我也拍不到照片,有點可惜,但總算在旅程的末段看到珍稀的物種,知道犀牛在東非有這個立足地,也滿足了。

之後到大象聚集的樹林繞,我真的怎麼都看不膩。忽然,樹上一隻黑臉的長尾猴 (vervet monkey) 跳進我們車頂的開蓬,秒速從司機座前擋風玻璃旁掠走一包餅乾,車上各人尖叫連連。看來,哥羅哥洛的靈長類真的適應了人類來訪,搶奪的行徑與香港山頭的猴子惡霸無異!我在整段旅程不亂扔垃圾的良好紀錄,在這裡被這隻壞猴子終結。

臨走之前,我發現遠處的一隻雄獅。這是我第二次比導遊更早發現獅子,第一次是在塞倫蓋蒂北部,看見在樹下乘涼的雌獅母子。在泛黃的草堆中找到同色系的獅子,證明我眼力不錯,莫非是學過觀鳥的緣故?雄獅附近有兩隻雌獅,看來是獅群全部成員。
(相片可能有點小) 讀者找得到三集獅子嗎?

東非的動物之旅,在我發現獅群這個點上,圓滿落幕。
read more...

3/18/2017

東非塞倫蓋蒂行 (5) — 參觀馬賽族 (Maasai) 村莊,反思觀光的道德兩難


話說在前頭,我並不欣賞這次參觀馬賽村莊的方式,也不推薦。原因請見下文。

馬賽人,生活在東非大草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男生身披紅色格子圍巾,手持長矛,獵殺獅子以獲得勇士的稱號。女生身穿深藍色長袍,早婚,一生照料家庭。他們養牛維生,喝牛血跟牛奶,過原始的生活。


馬賽村子的入口
這都是從電視和書本得到的印象。2015 年到坦尼亞塞倫蓋蒂看動物,經過 Ngorongoro Conversation Area (NCA) 保護區,不時看見遊客隨導遊下車,參觀馬賽村莊。費用一點也不便宜,一部車子不論人數,承惠 50 美元 (當時價格)。我一心要看動物,跟旅遊社講好不必安排參觀,導遊也沒說甚麼,直奔往塞倫蓋蒂。


read more...

3/16/2017

東非塞倫蓋蒂行 (4) — 坦桑尼亞見聞錄


這篇與野生動物無關,來談談 2015 年東非之行,坦桑尼亞的見聞

坦國在香港的知名度,不鄰國肯亞埃塞俄比亞 (皆盛產馬拉松冠軍)。在我看來,坦桑尼亞物產算是豐饒,更坐擁賽倫蓋蒂和桑吉巴 (Zanzibar) 等旅遊資源,似是「養在深閨人未識」,有待發現。
 
1. 非洲很冷

大家都問我非洲是不是很熱。剛好相反!雖然旅行社負責人提醒過,即使在七月,草原上的早晚氣溫仍可低至十度,我還是掉以輕心了,只帶上平時在辦公室穿的「抓毛」外衣。為了防曬和防蚊,倒是帶了不少長袖上衣和長褲,結果大派用場。幾件衣物層層疊疊,總算可以禦寒。還好當地濕度低,寒冷但並不難受。

白天在四驅車上,日曬之下氣溫上升至三十度,但並不比香港的酷暑熱。結論是,東非大裂谷由於地勢高,氣候頗為宜人。



read more...

3/05/2017

文化博物館金庸館初探


一如媒體對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專題展覽 《武 ‧ 藝 ‧ 人生 — 李小龍》 (展期至 2018 年 7 月 20 日)的論述是「香港早該有官方的李小龍展覽」,報導該館常設的金庸館(2017 年 3 月 1 日揭幕),論調也是「香港早該有官方的金庸展」,以表揚這位一代宗師。筆者遂於開幕四天後,前去看個究竟。

展覽是免費的。展館在地下入口旁,不大,訪客須先取票,再按時入內。展品數量不算多,但種類不少,由手稿、書信、《明報》月刊和周刊的創刊號、先生所用的墨水筆、圍棋、棋譜,到小說的翻譯本、插畫、漫畫和影視作品,包羅萬有,惟連載小說的原稿,由於都交予報社付梓,並未留下,故展出的均是修訂版的手稿,整齊利於閱讀。原來,文字介紹說,每頁稿紙,先生均習慣留空首尾各兩行。不知是否為了便於修改。

展覽設有不少多媒體體驗,參觀者可戴上耳機,聆聽武俠電視劇的經典主題曲(粵語曲詞本身也是瑰寶),也可以透過觸屏,了解金庸小說世界的二十多個小知識。多媒體介紹,似是香港官方博物館的偏好,外地並不多採用。彷彿讓訪客忙着看這聽那,目不暇給,便是好的觀展體驗。

館內可以拍照(無閃光)。紀念品店售賣展覽的周邊商品(如主題文件夾、瓶子等)。

透過展覽,讓筆者片刻重溫中學時代讀金庸、看武俠電視劇的日子。但是,若論展覽規模,金庸館不及同館的李小龍展,也未能助訪客,深入了解金庸其人和他筆下的世界觀(這要靠翻閱評論作品了)。相較之下,看李小龍展,甚至是數年前令人印象深刻的豐子愷展,都讓筆者多了解主題人物的思想和理念。


參考資料:
金庸館官方網頁
http://www.heritagemuseum.gov.hk/zh_TW/web/hm/exhibitions/permanent_exhibitions/permanent_jin-yong-gallery.html



read more...

2/23/2017

台灣礁溪泡湯初體驗



前言:十年前,跟學校到日本關西的有馬溫泉,只道裸湯讓人尷尬,不懂欣賞。五年前,入住九州指宿著名的白水館,學會豁出去,始能領略泡湯樂。今年初春,到宜蘭礁溪鄉初嘗台灣溫泉,是離家最近的上佳選擇。
此番入住捷絲旅礁溪館,除了因為此館才新建兩年,獲得2016十大必住溫泉店票選第九名外,還由於農曆新年期間礁溪的溫泉旅館爆滿。結果發現,捷絲旅的溫泉溫度定在攝氏42度,最適合怕熱者如我。朋友告訴我,礁溪的長榮鳳凰酒店,溫泉設定在46度,與日本溫泉的熱度相若,泡個五分鐘就得休息。
捷絲旅礁溪館的戶外湯


read more...

2/18/2017

電影《我,不低頭》(“I, Daniel Blake”),為小人物寫的敘事歌


久聞英國導演堅盧治 Ken Loach 的大名,這回沒有錯過他摘下康城金棕櫚大獎的新作 “I, Daniel Blake” (港譯:《我,不低頭》)(註:「不低頭」取 Blake 的頭韻及三音節,又令人想起港劇《誓不低頭》,妙譯也)。

故事再簡單不過,一如媒體介紹,是講一個老實木匠 Dan 心臟病發後不能工作,申請政府救助金卻面對僵化制度,與同病相憐的年輕單親母親 Katie 互相扶持的經過。


電影證明了簡單就是好。拍攝手法平淡明快,不賣弄,不煽情(儘管筆者最後還是泣不成聲,但同場的其他觀眾似乎沒有抽泣,年長的觀眾甚至睡著了)。最近跟台灣朋友聊到香港導演許鞍華,我聯想到她的作品《桃姐》和《天水圍的日與夜》,也是寫實描繪小人物的平凡故事,折射社會現況,頌揚人間有情。許導演曾參與香港電台的經典電視劇系列《獅子山下》,也是這種風格。


read more...

12/25/2016

從檳城到獅城 (4) — 馬六甲古城,旅遊化到極點

KL Sentral Komuter 火車到 KL 南部的 TBS 長途巴士站,過程順,但班次較疏,宜提早查問時間和購票。Delima 長途巴士公司的服務不錯,準時又心。在馬六甲入住的 Novotel Ibis 的同系酒店(隸屬 Accor 集團),質素有一定保證Accor 全球推廣優惠時預訂,才港幣約300元一晚,酒店房間特大,地點也不錯,鄰近古蹟、食店和購物商場。馬來西亞的物價可真廉宜。

撇除令人滿意的酒店,馬六甲整體卻讓人失望。論古蹟的佔地和數量,不算突出,這解釋了為馬六甲只能夠跟檳城組合成一個 UNESCO 遺跡。這本不成問題,但是有別於檳城的舊城區仍是居民每日生活之地,馬六甲的舊城區只有如鯽的遊人,當地居民都流連於旁邊簇新的商場。於是,你在舊城區感受不到生命的氣息。

馬六甲河畔

read more...

12/16/2016

從檳城到獅城 (3) — 吉隆坡免費歷史導賞團

乘搭 KTM 快速鐵路 ETS 從怡保到 KL Sentral 中央車站,只需兩個半小時,便捷又舒適。建議各位提前在 Easybook 預訂火車票,別冒險即場買票,筆者乘坐當日,車站告示說往 KL 的列車座位全滿。還要預留時間讓 Easybook 把電子車票發送過來,打印出來後,旅行時交給站務員就可以了。

數年前到過 KL 一次,親戚帶我們到了雙子塔、茨廠街,還有俗稱金三角的 Bukit Bintang 的地標,除此以外,就是去購物商場,所以我對於 KL 的印象,實在模糊。到底 KL 是個怎樣的城市,她的歷史是怎樣的,跟新加坡有甚麼異同,我都想去了解。於是當我在香港看到 KL City Hall 有舉辦兩個半小時的免費歷史文化導賞團,我馬上就報名了。

Kampung Bahru 遙望雙子塔,新與舊彷彿觸手可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