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2012

記一位意大利友人



貝雅翠莎是我們這幫倫敦波希米亞族的靈魂人物。在開課前的茶會上,所有新生都積極結交新朋友。貝雅翠莎偶然跟我站到一塊,互道姓名後,她問了一些關於香港的事。
「我的表哥曾到過香港,為意大利時裝品牌的旗艦店做內部設計,他說香港的商店都好小。」
她說自己在意大利都靈念過大學。「都靈不就是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嗎?」我們於是聊起彼此熟識的城市。
上完第一節課,貝雅翠莎問我要不要跟他們一起吃午飯。就在這頓飯,波希米亞小組初步成形了:貝雅翠莎、波蘭裔德國女生瑪爾塔、美國人馬修、長相突出的希臘女生娜法莉,還有害怕跟他們格格不入的我。

read more...

11/30/2012

歐洲的中國迷--中國的信徒

比起年輕一代,已退休的Jo投入中華文化就沒有後顧之憂。我們結識在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學院的一個中國文學講座。那天是赤口,不宜拜年見朋友。華裔講者因事爽約,害我們白等了一個小時。Jo問我是怎麼回事,我只能苦笑。聊了幾句,她知道我是香港人,便說:「你們香港人經常否認自己是中國人,不太好吧?」我真是有口莫辯。

她說自己在學普通話,正愁沒了會話伙伴,問我可否幫她練習口語。

「你別介意我這麼直接,我也被拒絕慣了,你不願意的話就算了。」

也罷,老人家學習漢語也確實不容易,就當個中文推廣大使好了。

很快我便發現,Jo對中國的熱愛遠遠超過我的預期,在她眼裏,中國是最美好的。每次當我稍微抱怨一下大陸和香港的問題,總會觸發這樣的說教:

read more...

11/23/2012

歐洲的中國迷--伯牙的知音

歐洲人對日本文化的接受程度似乎比較高。朋友們大都看過村上春樹的書,對他的《黑夜之後》推崇備至,甚至不會嫌《1Q84》太厚(當然,村上在中國也有很多讀者),他們卻說不出一個中文作家,好不容易吐出一個哈金,還是用英語寫作的。他們知道日式摺紙,卻沒聽過中國結。對他們來說,似乎只有中國菜能跟日本平分秋色。

不過,我慢慢地發現,自己對於中華文化叫座力的擔憂是過慮了,歐洲朋友偶爾也會讓人有意外驚喜——

read more...

11/18/2012

萍水相逢之二──在倫敦

三年前,託香港朋友的福,讓我在倫敦的大銀行打了三天臨時工,賺點生活費。第一項任務是當晚間包裹速遞員——還好不用自己騎自行車,而是坐銀行租用的私家轎車,到市區一家高級酒店送文件。


途中經過繁華的牛津街和攝政街,欣賞到悅目的聖誕燈飾。辦完事,回利物浦街銀行總部時,在車上看到一群人在牛津街揮舞某國國旗歡呼慶祝,警察在一旁護航。看不出來他們的種族,只知道並非本土白人,而且絕大多數是男性,分成三批擊鼓吶喊,有的坐在開蓬車上,猶如電視新聞上的球迷慶祝畫面。他們手上的國旗,綠白各半,中間有一彎紅色的新月和星星,大概是哪個伊斯蘭國家贏了甚麼運動比賽吧。

read more...

11/17/2012

托斯卡尼五日行 之五(完)

告別的一天,佛羅倫斯下了一整天雨,寒冷淒清。我們在中午前坐火車抵達,沒有安排好的行程──烏菲茲美術館沒有預定門票的話,注定是要排長龍的,況且同行的波蘭朋友已經遊覽過。



read more...

11/14/2012

托斯卡尼五日行 之四

一早醒來,外面正在飄雪,今天的行程作何安排?不管了,先跟朋友家的貓兒基諾和費加羅玩一會。

午飯後,開車到La Verna修道院。那是我一個小小的願望,去亞西西(Assisi)一看聖人的家鄉。到亞西西去會比較遠,朋友說,不如去聖人生活過的修道院吧,那裏風景也很不錯。沒想到,大家都願意陪我走走,於是我們冒雪出發。

read more...

9/12/2012

日安,西貢

要我選的話,香港最適合居住的地方肯定是西貢,根本不用作他想。

西貢不是遊客區,至少對於來香港購物的旅客來說絕對不是,只有本地人喜歡到西貢出海暢遊或品嘗海鮮。說起來慚愧,筆者雖然這麼喜歡西貢,但真正到西貢漫遊,昨天是第二回而已,而且與第一次相隔十年有餘。

喜歡西貢,與大多數人偏愛南丫島的原因類同--西貢雖不是離島,但有著同樣的閒適,個性小店林立,吸引了中外人士定居,而且滲透著濃濃的人情味。工作天的西貢必定比假日來得更悠閒。昨天是周六,我們大概在早上十點下車,碼頭周圍黑壓壓的都是上船的人。經過海鮮街,我們走到一條小街,在咖啡室坐下來享受英式早餐。一位女士帶同她的鬆獅犬前來,鄰座的西人男顧客摩娑狗兒的頭頸,即使膝蓋被舔個濕透也毫不介意。天氣酷熱,鬆獅犬老想從門縫中鑽進來空調地方,侍應進出都得小心翼翼,後來乾脆盛來一碗水給狗兒解渴。主人和愛犬用過早餐,剛解開繫在椅子上的狗帶,鬆獅犬便馬上衝到對面的另一家咖啡廳,逗得坐在門外的外籍顧客樂翻了,難為嬌小的主人被拖在牠身後。




read more...

9/07/2012

日本人的婚禮(之三,完)


新人進場,全場報以熱烈掌聲,他們緩步上台,向各位鞠躬,由司儀介紹他們的年齡(對!出生年月日!)、背景和現況,夫婦簡單致詞並乾杯,大家才可以起動吃飯。第一主賓,他倆大學學系的系主任致詞,全程他們都站着恭聽。然後到另一位主賓,即是友人的上司講話,這次他們可以坐着聽,但當然不能吃東西。友人後來跟我說,她的上司曾經在同事的婚宴上講了半小時話,當時他被派到這個部門才幾個月,真不知道為甚麼話那麼多。重點是,那一次大家還沒乾杯,只能乾巴巴地等吃飯,所以她特別安排先祝酒,後講話,以防萬一。還好這一次上司話少了。

本來以為日本人一定會在婚禮上穿和服,吃和食,結果完全不是這樣。所有人都穿西服,菜餚全是西餐。只有少數人會選擇在神社舉行傳統婚禮,同桌就有一女生給我看她結婚時穿的和服照片,光是頭上那頂帽子就讓人覺得有千斤重,難怪大多數人喜歡像童話公主般的西式婚紗。
日英對照的餐牌


read more...

9/04/2012

日本人的婚禮(之二)


到達婚宴會場時間尚早,便到男女方賓客各自的休息室等候,那裡備有飲料供應。我跟證婚人奈緒說起香港的婚宴前一般會安排十桌八桌的麻雀,不論男女老少都會打牌消磨時間,她覺得非常有趣,可能在想,中國人不會真的這麼愛賭博吧?接著,她拿出iPad練習在宴席上的致詞──大家從日劇看到,日本的婚禮總要有致詞環節。除了主賓兩位要致詞外(通常是新人的上司,所謂的「介紹人」),原來男女方的摯友也得演講。奈緒致詞的內容大約是敘述她跟友人的高中歲月,友人認識老公後的轉變,以及祝他們幸福快樂。友人的父母過來跟她打招呼,並送她一封紅包(同樣,並不是真的「紅」封包)作謝禮。奈緒拗不過他們,只好收下,但同時把之前收下的的士代還給他們。
這本冊子載有男女雙方的照片、出生日期和介紹,還有對對方的印象。翻開裡面是座位表


read more...

9/02/2012

日本人的婚禮(之一)


上月承蒙日本友人邀請出席她的婚禮,體驗了香港以外的婚嫁文化。原以為日本人比我們講究禮節,婚禮必定較多繁文縟節,卻並非如此。

儀式在818(周六)舉行,我在前一天飛到東京,不巧颱風「啟德」襲港後飛機延誤三小時,抵達下榻酒店已晚上八點半。之前一直跟友人說,知道她婚禮在即一定很忙,我可以自己辦好入住手續。沒想到她不但幫我在網上查好機場巴士的路線和時間,更與夫婿在酒店大堂等我下車,幫我打點好一切,並帶我到附近餐廳吃晚飯。雖然她說酒店離他們家才半小時,但我不好意思擔擱人家,催促他們早點回去休息。

婚宴在我下榻的Grand Palace Hotel舉行,那是一家有四十年舉辦婚宴經驗的老牌酒店。

read more...